2002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一)(4)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近代史研究》2004年第4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民国政治史
1.民国史的整体性研究
近年来,民国史研究进一步升温。2002年8月21日至2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澳门中西创新学院、美国黄兴基金会联合在北京举办的“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可谓是海内外民国史研究学者的大聚会,来自中国内地和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俄罗斯、波兰、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学者100余人出席了讨论会。讨论会共收到论文92篇,所述主题包括了民国历史的方方面面,体现了民国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与研究动向及发展趋势。
由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民国史研究室主持的《中华民国史》,今年由中华书局出版了第三编第二卷(从淞沪抗战到卢沟桥事变,周天度、郑则民、齐福霖、李义彬等著),作者广泛利用了国内外各种档案文献资料,以政治史为中心,兼及财政、金融、经济、教育及科学,对这一时期的民国史做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较好地再现了国民党自内战向抗战转变的复杂历史过程,以及国民政府成立的头十年为稳固政权而在财政、金融、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所做的努力。
对于民国历史的变化阶段,张海鹏认为,在整个民国时期,出现过五次历史转折:辛亥革命时期是第一次转折;1921年中共成立,1924年中国国民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形成第一次国共合作,导致工农运动的高涨,导致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高涨,最终导致北洋军阀的垮台,是第二次转折;1927年国共合作的破裂和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是第三次转折;1936年12月西安事变,1937年卢沟桥事变,促成了第四次转折;抗战胜利后国共重庆和谈签订的协议和政协会议决议的不能履行,1946年内战的开始,是第五次转折。(注:张海鹏:《民国史研究的现状与几个问题的讨论》,《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
2.国民党与资产阶级关系研究
1922年底,上海的英文报纸《密勒氏评论报》做了一次“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参与者达到1900余人,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杨天宏对这次调查的结果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个结果包含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对于认识当时社会各个领域和层面的变化,特别是人心向背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其中最突出的是,孙中山得票最多,12个大人物中,国民党人士占据4位。通常认为国民党的重新崛起是1924年国共合作之后,调查显示,在1922年中国民心已经开始倾向国民党,而民心向背是决定政治成败的关键。(注:杨天宏:《密勒氏报“中国当今十二位大人物”问卷调查分析》,《历史研究》2002年第3期。)
1924年广州商团事变,以往的研究,主要从革命政府方面去考察,偏重于孙中山解决事变策略的变化以及国民党内部对处理事件的分歧等问题。邱捷从清末及民国初年广州商人团体产生和发展的某些特点出发,来探讨这次事变的前因后果,指出有关事变由英国和南北军阀阴谋策动的传统说法,迄今缺乏有力的证据;商团事变是广州商界同孙中山革命政府的冲突,其性质是反革命的;这场事变的发生与清末及民国初年以来广东特殊的政治、社会背景以及商团发展的历史特点有直接关系;商团事变也许是商入团体同政府冲突的一个特殊事例。(注:邱捷:《广州商团与商团事变——从商人团体的角度的再探讨》,《历史研究》2002年第2期。)张洪武通过对1924年广东商团与广东革命政府关系嬗变的考察,认为二者关系恶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于广东社会内部,即广东革命政府加重税收。商团拒绝纳入革命政府体系,是导致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政府决定消灭这支异己力量的根本原因。(注:张洪武:《1924年广东商团与广东革命政府关系之嬗变》,《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王正华利用台北所藏有关档案,配合已出版的档案资料汇编,探讨了国民革命军于1926年7月展开第一期北伐至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初期,蒋介石和上海金融界的关系。作者认为,蒋介石通过上海商业联合会、江苏兼上海财政委员会、江海关二五附税国库基金保管委员会等机构,网罗上海工商金融界重要人士,掌握沪宁地区财政,得以顺利筹款以济军饷,成为其后来立足东南、完成统一的重要因素。而上海金融界人士之所以支持蒋介石,除了其反共立场,还由于蒋早年曾在上海金融界活动,与金融业领袖有深厚的人际关系,以及上海金融界人士中江浙籍占有绝对优势等因素相关。(注:王正华:《1927年蒋介石与上海金融界的关系》,《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4期。)吴景平、王晶则以上海银行公会为个案,从金融史和政治史结合的角度论述了“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期间,上海银行公会与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系。吴景平还认为,1927-1937年间,上海金融业与国民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有一整合的过程。(注:吴景平、王晶:《“九·一八”事变至“一二·八”事变期间的上海银行公会》,《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3期;吴景平:《近代上海金融中心地位与南京国民政府之关系》,《史林》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