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与中国文艺的现代化进程(7)
辛亥革命网 2011-05-08 00:00 来源:《抗日战争研究》2005年第4期 作者:虞和平 查看:
总而言之,抗日战争时期虽然中国的文化遭受了日本侵略者的巨大创伤,也出现了一些不健康的乃至汉奸的文化,但是以新文艺运动为主流的文化现代化进程不仅没有中断,而且赋予了它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的主导者,赋予了它与抗日救亡相结合的新特点,赋予了它无产阶级革命文艺的新因素,使之成为中国文化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参考文献:
[1]近年以来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戴知贤等主编:《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刘建勋:《延安文艺史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郭沫若:《抗战以来的文艺思潮——纪念“文协”成立五周年》,《抗战文艺》(“文协成立五周年纪念特刊”),1943年3月27日版。
[3]郭沫若:《新文艺的使命——纪念文协五周年》,《新华日报》,1943年3月27日。
[4]艾克恩编纂:《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5]艾克恩编纂:《延安文艺运动纪盛》,第37页。
[6]艾克恩编纂:《延安文艺运动纪盛》,第88页。
[7]中国社团研究会编:《中国社团发展史》,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586页。
[8]文天行等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史料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3年版,第17、12页。
[9]参见文天行:《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大事记》,《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史料选编》,第405-424页;组织部:《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组织概况》,北京大学等主编《文学运动史料》,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册第110-113页。
[10]文天行等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史料选编》,第212页。
[11]艾克恩编纂:《延安文艺运动纪盛》,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2-3页。
[12]艾克恩编纂:《延安文艺运动纪盛》,第37页。
[13]《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宣言》,《新华日报》1938年1月15日,第四版。
[14]国民党社会统计部编制:《全国人民团体统计》,1943年12月版;1944年12月版;秦孝仪主编:《中华民国社会发展史》,台北近代中国出版社1985年版,第1034~1035页。
[15]夏衍:《抗战以来文艺的展望》,《自由中国》,1938年5月10日。
[16]郭沐若:《新文艺使命——纪念文协五周年》,文天行等编:《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史料选编》。
[17]《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大会》,《新华日报》,1938年3月27日。
[18]茅盾:《文艺大众化问题》,《救亡日报》,1938年3月9日。
[19]艾青:《展开街头诗运动》;肖三:《论诗歌的民族形式》,《解放日报》,1942年9月22日。
[20]艾思奇:《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文艺战线》第1卷第3号,1939年4月16日。
[21]艾思奇:《旧形式新问题》,《文艺突击》第1卷第2期。
[22]徐懋庸:《民间艺术形式的采用》,《新中华报》1938年第4号;周扬:《对旧形式利用在文学上的一个看法》,《中国文艺》1940年第1号。
[23]茅盾:《抗战以来文艺理论的发展——为“文协”五周年纪念作》,《抗战文艺》“文协成立五周年纪念特刊”,1943年3月27日版。
[24]《旧形式运用的基本原则》,《文艺阵地》第3卷第10期,1939年9月1日版。
[25]参见《文艺的民族形式座谈会》,《文学月刊》1940年第1卷第5期。
[26]茅盾:《抗战以来文艺理论的发展——为“文协”五周年纪念作》,《抗战文艺》“文协成立五周年纪念特刊”,1943年3月27日版。
[27]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胡风评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03页。
[28]祝秀侠:《现实主义的抗战文学论》,《文艺阵地》1938年第1卷第4期。
[29]邓拓:《三民主义的现实主义创作诸问题》,《边区文学》1939年4月,第1期。
[30]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1]转引自戴知贤等主编:《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101页。
[32]张庚:《解放区的戏剧》,转引自《武汉抗战文艺史稿》第264页。
[33]马可:《群众是怎样创作的》,《解放日报》1944年5月24日。
[34]冯乃超:《从白毛女的演出看中国新歌剧的方向》,转引自刘建勋:《延安文艺史论稿》,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4页。
[35]郭沫若:《新文艺的使命——纪念文协五周年》,《新华日报》1943年3月27日。
[36]罗荪:《抗战文艺运动鸟瞰》,《文学月报》第1卷第1期,1940年1月15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