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反孔”的深(8)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五四时期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批判,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见识陈独秀等人的现代意识和革新传统文化的勇气,但也暴露

         其三,国民性的改造。从某个角度看,中国人都有孔子性格的影子。孔子性格是中华民族性格的重要成部分。反孔能否成功的最后标志,决定于这种民族性格的改造程度。这一点,五四先哲确实看得很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先知先觉先思先行者一再强调封建礼教的核心是使中国人失去了自我,养成了奴隶的性格,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他们尤为特别号召要进行伦理的变革,包括政治伦理和生活伦理。陈独秀断言:“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只有实现了伦理的革新,才可以”恢复独立自主之人格”。人格即人性,延伸到民族和国家,就是国民性。从国民性中彻底铲除了孔子及其学说的专制主义的封建毒素,釜底抽薪,孔子文化才可能从本质上具有了现代性。国民性的改造,与反孔密切相连。在这方面,鲁迅主张最力,行动最烈。鲁迅的《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等都是对孔子文化的抨击,对国人奴隶性格和“吃人的礼教”的深刻揭露和鞭打。综其一生,基本致力于民族性的解剖和民族劣根性的批评。令人惋惜的是,鲁迅难以找到一条提升国民性的途径。这可能是其一生郁闷的一个重要原因。

        当然,国民性的改造需要多种因素交织互动,是一种社会综合功能,是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样态的转化。当一个民族和国家向经济繁荣、社会安定、自由民主、平等和谐逐步迈进的时候,国民在安居乐业中就会逐步提升自身素质,“阿Q”一辈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洗掉孔子文化制约下的劣根性,成长为现代公民。而国民的饮食起居、行为举止、思想品格一旦完全步入现代社会,孔圣人也就变成了现代生活和现代文明中的孔夫子。那时,既不需要批孔,也不必打倒“孔家店”,反而需要弘扬孔子文化,为提升国民素质服务。至于尊孔读经,自然不必强禁,孔庙当然亦须保留,现代文明的核心是尊重一切先人的思想资源,造福于人类精神和谐家园。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