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反孔”的深(7)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五四时期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批判,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见识陈独秀等人的现代意识和革新传统文化的勇气,但也暴露

        其一,评判的态度。这是胡适对五四新思潮的高度概括。其云:

        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仔细说来,评判的态度含有几种特别的要求:

        (1)对于习俗相传下来的制度风俗,要问“这种制度现在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2)对于古代遗留下来的圣贤教训,要问“这句话在今日还是不错吗?”

        (3)对于社会上糊涂公认的行为与信仰,都要问“大家公认的,就不会错了吗? 人家这样做,我也该这样做吗? 难道这没有别样做法比这个更好,更有理,更有益的吗?”

        这里所阐释的评判的态度,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具有自信、怀疑、创新等独立精神,渗透着追求人格独立和个性解放的近代人文主义理念。以这种精神去剖析孔子及封建儒学,本身就是对其人伦道德中奴隶主义和封建等级关系的背叛。如果再进行深一层评判,对传统孔学的清理不可能不见硕果。诚然,评判的态度必须要有新的理论方法做指导,有新的参照系做标尺,故而胡适提出了“输入学理”。总之,只要不盲从,社会就会有活力,独立自信的民族精神就可能铸就。

        其二,学理的研究。任何一种有影响力的文化,都有可以立足的理论支撑、哲学根底和社会基础,何况孔子文化已延续了两千多年,中间又经过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以及汲取佛学的多次创新与再造,其内涵之丰富,理论之深厚,哲理之缜密,基础之广博,在世界文化园林中是屈指可数的。对如此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行改造,没有长期的学理研究是根本不可能的。五四时期那样的反孔也就是吹吹风,真正让孔学来一个创造性的转换,主要还靠长期坚实的学理研究。胡适在总结五四新思潮缺少学理研究的教训时指出:

        我希望新思潮的领袖人物以后能了解这个教训,能把全副精力贯注到研究问题上去,能把一切学理不看作天经地义,但看作研究问题的参考材料;能把一切学理应用到我们自己的种种切要问题上去;能在研究问题上面做输入学理的工夫;能用研究问题的工夫来提倡研究问题的态度,来养成研究问题的人才。

        胡适之所以如此关注学理的研究,是因为学理问题是文化的核心。孔子文化的核心问题不解决,仅触及皮毛,用处不大。如果从学理上阐明了孔子及其儒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完成了孔学的现代升华,孔子文化自然会向新文明逐步转换。当然,经院式的精深的学术研究,有一个向社会和大众转化的过程,也就是由体到用的链接。如果链接得好,就有可能出现一场成功的思想启蒙。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