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反孔”的深(3)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五四时期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批判,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见识陈独秀等人的现代意识和革新传统文化的勇气,但也暴露

        毫无疑问,孔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在中国封建社会绝对维护专制及其政治。孔子文化政治色彩之丰富,是其他任何学说难以比拟的。按常理讲,如此浓厚政治色彩的孔学,就应该运用政治或革命的手段去解决。但是,即使孔子及其学说政治意识极其强烈,本质上仍然是一种思想,一种文化,是为政治服务的,还不等同于政治,仍然属于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何况,孔圣人的东西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骨髓里,这不是动用任何政治手段甚至政治运动所能解决的。即使是暴力革命也威力有限,解决不了根本问题。政治手段或暴力革命对孔圣人已经无可奈何,有时甚至适得其反。“文化大革命”正是因为变成了一场政治大革命,结果文化没有新生,反倒“革”了文化的“命”。在中外历史上,从来没有思想文化方面的问题是靠轰轰烈烈的政治大革命能够解决的。

        历史地看,从政治或者革命的角度去解决孔子问题并不科学。一般情况下,政治手段或暴力革命较多地被运用于解决政权的更迭和权力的分配。如果以之去解决思想文化问题,可以轰动一时,表面上看颇有成效,但风头一过,深层次问题仍不能解决之。回观五四新文化运动,陈独秀一代最初所抱定的远离政治、专注文化的批孔方针,是很有见地、合乎文化变革内在规律的,但陈独秀一代骨子里对政治的一往情深以及五四政治风暴的突起,亦促动他们运用轻车熟路的政治革命手段。方法的欠佳,削弱了反孔成果的积累;路径的错位,阻碍了文化的创新。孔子问题的真正解决和孔子学说的现代升华,只能留给后人。

  二

        孔子问题的解决,必须依赖经济社会的进步,孔学积聚为一种意识形态,其和经济社会基础的变革是同步的。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坚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超越经济社会基础的孔子“革命”无论走多远,还要还原到起点。这是从五四运动以及近代反孔归纳出的一条最宝贵的经验。

        陈独秀一代批判孔子的重要依据就是孔子的思想和学说不符合现代生活,为此他专门写了《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一文,从不同侧面论述孔学缺少共和理念、民主意识、自由精神,尤其是伦理纲常束缚人的个性发展,影响国家振兴和民族崛起。文中还突出阐明了思想理论和经济社会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其云:

        一种学说,可产生一种社会;一种社会,亦产生一种学说。影响复杂,随时变迁。……现代生活,以经济为之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学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故现代伦理学上之个人人格独立,与经济学上之个人财产独立,互相证明,其学遂至不可摇动;而社会风纪,物质文明,因此大进。

        陈独秀在这里强调的,一是思想学说和社会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二是人格独立和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协调性。正因为孔子的理论学说和人格自由发展相冲突,和现代社会生活格格不入,所以必须反孔。李大钊和陈独秀的认识完全一致。他说: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