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反孔”的深(2)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五四时期对孔子及儒家文化的批判,为后人留下了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从中可以见识陈独秀等人的现代意识和革新传统文化的勇气,但也暴露

        在伦理文化方面,陈独秀一代对孔子的“礼教”进行了全面抨击,“吃人的礼教”、“奴隶的道德”成了那个时代的流行语。陈独秀指出:

        儒者三纲之说,为一切道德政治之大原。君为臣纲,则民于君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父为子纲,则子于父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夫为妻纲,则妻于夫为附属品,而无独立自主之人格矣。……缘此而生金科玉律之道德名词,曰忠、曰孝、曰节,皆非推己及人之主人道德,而为以己属人之奴隶道德。

        陈独秀还特别指明孔子的思想学说与民主、科学以及现代生活相矛盾,其称: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

        综合陈独秀的这些言论,可知他是在鼓吹人格独立、个性张扬、民主科学,这种个性解放的人文主义精神和现代社会的民主与科学,大大提升了批判孔子及其学说的水平,展现了一种新思路。

        陈独秀一代哲人批孔的智慧源泉和理论指导基本是西方天赋人权、自由民主、平等博爱这些人类共同追求的普世价值,思维方式和逻辑推理也充满了西方实证主义的科学评判精神。理论和方法的更新,使他们在清算孔子及其儒学的过程中新意迭出,新人耳目。孔子这个在传统社会根本不成问题也绝对不许成问题的问题成了问题;孔子这个和皇帝并驾齐驱的思想政治权威发生了动摇;孔圣人的说教成了批判的对象;以孔圣人为理论根基的专制集权文化和宗法伦理文化更需要来一番彻底改造。总之,在近世的工业文明社会出现后,在农业文明状态下沿袭了几千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根基出了“大问题”,不改造中华文明就无法进入人类工业文明时代。这犹如在思想文化界刮起了飓风,沉寂的死水掀起了万丈波澜。但是,孔子文化早已积聚成一种社会文化心理结构,几乎每个中国人都流淌着其血脉,对这样的文化加以清理改造,时日之长是起码的一个条件。诚如胡适、陈独秀所设想的二十年甚至几个二十年的时间,同时还需加上经济与社会同步变革等其他必备的基本条件。遗憾的是,随着陈独秀一代政治意识的加强和五四革命风暴的突起,清理孔圣人及其代表的传统文化变得政治化、革命化,一蹴而就的急燥态势已难以改变。

        陈独秀一代虽然极力从西方寻求解决孔子问题的智慧和力量,但关心现实、关注民生、“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政治传统,仍是他们发起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挥之不去的精神力量。孔圣人文化的传统因子随时会在他们身上发酵。儒学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和政治的紧密结合,逐步使政治“泛化”。“泛政治化”是孔子及其儒学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喜欢孔圣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只有将政治泛化,什么都成了政治,政治就变成了一种“专制”,构筑专制集权即如风行水上,顺理成章。结果是,人人都关心政治,全民受政治控绑。迷信权力,追求权力,成了社会的核心价值。权力拥有者则借之引诱民众,为所欲为,专制统治便大行其道。迷信权力的最典型表现就是“学而优则仕”,“内圣外王”,演变到极端则是“有了政权就有了一切”。在中国这样一个官本位意识特别浓厚的国度里,想让政治不统帅一切也是不可能的。因此,陈独秀一代很难完全摆脱这种传统价值取向的束缚。如此,新文化运动发展的过程就变成了陈独秀等人政治热情异乎寻常高涨的过程。他明确讲:“你谈政治也罢,不谈政治也罢,除非逃在深山人迹绝对不到的地方,政治总会寻着你的。又说:”吾人既未能置身政治潮流以外,则开宗明义第一章,即为抉择政体良否问题。”显然,陈独秀一代的反孔要由最初的学理层面转向政治,并伴随着五四风暴,转向革命。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