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基础与文化变革:中国近现代“反孔”的深(4)
辛亥革命网 2011-05-19 00:00 来源:《河北学刊》 作者:李喜所 查看:
他(即孔子)的学说所以在中国行了两千多年,全是因为中国的农业经济没有很大的变动,他的学说,适宜于那样经济状况的缘故。现在经济上发生了变动,他的学说,就根本动摇,因为他不能适应中国现代的生活、现代的社会。
陈独秀和李大钊的理论推导及逻辑思维十分严密,无隙可击。但是,陈、李二人所讲的“现代生活”、“现代的社会”并不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形态,而是西方的欧美,欧美才是他们一切立论的参照系。众所周知,五四运动前后的中国,国家混乱,民生凋敝,民族危机严重,社会矛盾尖锐,所谓的共和国较之前清少有实质性的进步。所谓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只是一帮无知文人的鼓噪。陈独秀说:
我们中国多数国民口里虽然是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欧美社会国家的文明制度,连影儿也没有,所以口一张,手一伸,不知不觉就带君主专制臭味;不过胆儿小,不敢像筹安会的人,堂堂正正的说将出来,其实心中见解,都是一样。
应当说,陈独秀对当时国人认识水平的估价是得体的,其主流是筹安会一样的帝制思想。遗憾的是,陈独秀没有更深入地去研究造成这种共和国号、帝制思想二元矛盾格局的深层原因,仅仅是归结为反孔力度不够。事实上,不从根本上改变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共和国体的新思想永远不可能成为国人的共识。在一个小农经济汪洋大海的国度里,简单地去套用西方的理论和方法,反对集中代表小农经济社会的孔子学说,不能讲没有成效,但不可能最后成功,风潮一过,就会反弹回来。五四运动后的孔子思想学说仍然弥漫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中国社会经济生活没有实现近代化或现代化,多数反孔的结局只能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陈独秀一代的悲剧是整个中国社会经济没有现代化的悲剧。百年来的反孔,基本上没有走出这种误区。火候不到就揭锅,馒头总是生的。
太平天国的反孔较陈独秀一代更严厉。洪秀全称孔子为“妖魔鬼怪”,命令将士砸孔子牌位,推倒孔子神像,焚烧孔庙,还将儒家经典全部烧毁。在南京,太平天国将孔庙改为屠宰场,把孔子牌位扔到马厩、猪圈里。凡私藏和阅读儒家“妖书”者,斩! 时人描述当时情景时称:“敢将孔孟横称妖”经史文章尽日烧。搜得藏书论担挑,行过厕溷随手抛,抛之不及以火烧,烧之不及以水浇。读者斩,收者斩,买者卖者一同斩。如此激烈的反孔,除了为树立皇上帝的思想权威和洪秀全的专制权威外,在思想文化上毫无建树。没过多久,太平天国又恢复了儒家经典的地位,孔子照样无法打倒。以小农经济衍生的专制理论和思维方式去剔除以小农社会为根基的孔学,无论如何也走不出自我设定的文化循环怪圈。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时期的“反孔”与洪秀全不同,为了变法维新,他偷梁换柱,把孔子改造成一位改革的思想家,孔子俨然成了维新变法的鼻祖,康有为的变法正是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变法主张。康有为等维新派实质上是把孔子作为传播他们维新变法思想的载体,表面上尊崇和弘扬孔子,实际上重新塑造了一个满载他们变法意愿的“新孔子”。“假孔子”在真维新中却发挥了意想不到的积极效应。但是,将西方社会运行的人权、立宪、市场经济理论等嫁接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文化权威孔子身上,无异缘木求鱼,必然失败。何况戊戌变法时期的中国经济社会状况依然有利于孔学立足。康有为后来迅速变为死心塌地的尊孔旗手,和他戊戌时期的造假失败不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