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论(辛亥百年祭)(10)
辛亥革命网 2011-08-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剑铭 查看:
六、从封建社会到世界化的现代文明
如何把“人”纳入经济学理论,一直是经济学中或明或暗的最重要问题,这样就有了将人抽象化为“经济人”(即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的最大化者)的古典经济学、直接考察社会人与经济活动关系的政治经济学,这样两大领域。原则地说,只有将人客观化、理想化,才能得到科学的体系化理论,但这样一来,理论就会与实际产生隔离,这样的理论有多大的应用价值,本身就成为一个问题。古典经济学,将社会人理想化为经济人,实际上就是纯粹私有制意义上的个人,人的社会行为就被抽象,化为一个广泛而含糊的概念——市场,古典经济理论的“经济人”概念,实际是对理想市场的定义。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认为,市场就是“自由放任”的秩序,在理想市场的情况下,古典经济理论中的一般平衡和边际效用学说,是市场的最主要的功能机制,只有在市场的本质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如果说,一般平衡是经济学理论对自然科学原理的运用,那么,边际效用理论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科学现象的一个基本原理。主流经济学和政治经济学,大都把市埸看作是资本主义的自然机制,比如平衡机制、资源分配机制、交换机制、价格机制等等,市场的功能机制“看不见的手”,是由一个抽象的社会性前提——“经济人”驱动的:“个人满足私欲的活动将促进社会福利”,但理论并没有进一步深入个人私欲与市场机制之间的真正关系,传统经济理论“经济人”的理想情况,掩盖了市场在人类社会结构中的本质性,从经济学理论中揭示这一点,是制度经济学(Institutional economics,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指经济活动组织的基本模式,即把市场和企业都理解为(社会)制度。科斯(Ronald H. Coase)最重要的贡献,就是揭示制度的运行是需要成本的(交易费理论,科斯:“企业的性质”1937),在产权严格确定的理想情况下,市场制度运行成本为零,市场机制可以自行解决所有的问题,但这种理想的情况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现实社会存在市场和企业,两种经济活动组织的基本模式,而运行成本决定对这两种模式的选择,收益高(效率高)的制度具有较低的运行成本,制度变迁的原因之一,就是相对节约的制度运行费用,因此制度本身就具有可比较的选择性;制度的建设和变迁也是需要成本的。制度经济学最重要的启示,就是一种制度的产生(或被选择),具有制度自身本质的决定性,在私有制意识形态的西方主流社会,尽管不存在理想市场的情况,两种经济组织的基本模式,也能够实现市场与企业的自动选择,但是对于中国社会来说,这种选择由什么决定仍是一个问题。实际上,制度经济学以经济学的理论方法,揭示了市场机制在社会学领域中所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将“经济人”概念扩展为理想的“社会人”(即普遍的理性人而非个人感性的人),运用到政治学看待政治制度的产生过程,我们就可以象古典经济学理论一样,用自由秩序决定性的观点来研究政治制度的本质性问题,为政治制度的选取(产生)提供一个“客观”的理性化研究理论,这意味着在一个更高的层次上解析人与社会的关系,在现代经济学理论中,研究社会制度如何被自动选择,产生了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或“新政治经济学”( New Political Economy)。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理论仍处在形成发展时期,但可以扼要地说,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和相关的现代社会学理论的进展,将把社会人对社会的认识和制度的选择摆到学术理论领域中。比如,在宏观经济领域对市场经济的管理性干预的选择,就是一个制度选择性意义上的问题,如果我们将社会学意义上的市场秩序理解为流动的契约,契约政府就是与封建管理本质政府相对立的市场机制的制度化,这种政府在管理性质上,就相当于与市场自由交易相对的企业内的管理,市场与政府的管理功能,具有对市场经济可以替代的选择性,但政府本身无法替代市场和市场机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也只是有限的,比如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 1883-1946)的政府干涉理论,就是在市场不完善(外部效用)的情况下,进行的在政府管理意义上的有效补充,本期金融危机时大规模的政府救助性干预,也是属于相同的情况。与此不同,如果一个政府本质是排斥市场机制的,如“国家计划经济”和中国封建的管理体制,就根本谈不市场秩序意义上的市场经济。由此可知,中国封建社会并不排斥市场经济,而是中国封建政府具有对市场秩序的排斥性本质。由于边际交易成本制约,企业管理费用使企业规模不可能无限扩大,但政府管理成本几乎受不到自身的限止,在这个意义上,制度选择具有最重要的意义。中国的情况与西方不同,政治制度的运行成本不管高低,无法具有自动或社会选择性,造成这种情况可以说是复杂的,从现代经济学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基本启示是,中国封建社会就是以不明确的产权为基本性质的,中国没有形成西方那样的私有制的社会意识形态,历史上封建王朝政权的革命性更替,使整个社会的脆弱产权不断变化,所以说中国一直没有真正的私有制,不是中国传统的家庭小农经济与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对立,而是由于产权不明确使中国封建社会中的市场无法降低到能与小农经济的家庭式管理更低的成本,资本生产方式无法成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近现代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