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封建论(辛亥百年祭)

辛亥革命网 2011-08-25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周剑铭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社稷即国家,封建即政府。土地和封土建制,构成中国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主要内容。 土地作为最主要的“财富”,通过控制土地而控制人,实
 

  一、导言

  21世纪的到来,以对时代更新的敏感为特征,但对中国人来说,100年前的辛亥革命,却似乎仍然是一个没有清醒的梦境,中国这个最具东方意识形态的国家,仍然在当代世界化的大潮中,处于自我清醒的梦想与现实的挣扎之中。近代以来,人们所一直认为的中国与西方的关系,实质上是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是西方主导的经济与政治的冲突性关系,而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却一直处于深层的形成之中。在东方和西方,不仅文化意识的再觉醒,还有全球化的经济进程、迅速变化的生活方式和国际化的政治关注,都成为了最基本的现实。西方中心或欧洲中心、东方主义或隐约的中国主义,西方化的东方人,东方主义的东方人,迷恋和受慧与东方的西方人,入侵和慧与东方的西方人,文明的冲突、历史的终结到新帝国主义,……,这些抽象的概念,并非单纯是界定中国与西方的概念,也转化为大众化的常识,从学者、政治家、企业家到农民,从生活现实到网络世界,这一切都可以用“世界化”,这个概念予以概括。

  对中国人来说,过去深埋在历史记忆中的事实,现在变得越来越不可忽略。重新理解上一世纪,从强国救亡、政策改良、政治改革到军事革命,从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内战到抗日战争,从文化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 到重新发现更上一个世纪,乃至十六世纪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中国逐渐摆脱了那种孤立的东方神秘,我们不再仅以现代人的视角去比较孔子和柏拉图,更可以发掘历史中隐伏的“现代”意识。“现代”,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也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现代”,一直是西方文明意义上的,但这个概念的真正意义,就是世界化,即世界化的文化和文明,也即不同文明之间和自身的文化在世界化意义上的整合。世界化,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日常生活等各个领域的全球化而实现,今天世界化意义的全球化,从经济到政治、从文明到意识形态正在悄然进行,但中国并没有本质的现代化。从近代开始,追赶世界已经成为一种中国“现代”的意识形态,因为中国总是不自觉地处在无法挣脱的“中国封建”的阴影中,但追赶西方代表的现代文明,不过是在自己的过去中、去追赶过去的现代文明,而这样的文明已多次、以多种方式部份地实行过了,虽然中国已处在现代世界里,却缺乏世界化的现代意识。实际上,近代中国是被动地世界化的,迷茫、失望和愤怒的中国人,曾经用改朝换代的革命方式,来推进社会的文明进程,而远没有理解一种连西方人也未完全领悟的现代化。如果我们缺乏历史的谦虚,真正的历史进程就会被误解、歪曲和误导,要充分理解中国现代化,需要一种历史、社会和文化统一的理论。文明并不等于文化,文化的整合是在文明的进步中进行的,无论拒绝或移植西方文明,只要放弃、扭曲自身的文化,就不会有真正的文化整合,也就不会有真正的世界化意义的中国现代化。

  18世纪以来,当中国的门户在西方的扩张中被动地打开时,中国人开始明白,中国并不是中心之国,中国并不在世界之外,世界与“天下”似乎大不相同,因为西方似乎就是“世界”,于是中国在拒绝西方又追求世界化中不知所措。中国历史似乎突然被动地融入世界时序之中,但实际上,世界对中国的影响和中国对世界的作用,早已潜伏在中国历史自身缓慢的进程之中,只是已经僵化了的中国封建意识形态完全无法了解,更不可能适应新的世界化局面;而且,这种情况对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中国社会和西方社会而言,都是全新的问题。文化的区别和文明程度的差异,使两方面都误解了世界化的意义。对西方来说,文明就是扩张的文化;对中国而言,文化是超越的文明。所谓文明的冲突,实际上是一种世界化意义的文化整合,但两者之间,却缺乏一种在理论高度和层次深度上的对比。当西方把它的文明象潮水一样推向东方,中国人的认识却长期停留在强烈的表面反差上,辛亥革命的导火索,似乎是在所有人的未意料之中发生的,革命桂冠的争执、索隐发微式的阐释和因果理论的推导,都显得十分苍白和勉强,人们并不真正知道中国封建社会如何和何时终结,因为我们迄今还未真正理解中国封建,人们也不真正知道中国的历史道路究竟在何方,要理解世界化的中国现实,就必须发掘现实中的“历史”,更重要的是,现代世界正在以更快的步伐前进,这本身就是世界化“现代”的重要特征。在今天全球化的浪潮中,局部扩张性的经济已日趋共同化,市场机制在其中仍起着引导性的作用;局部和离散的国际政治,正进入明显的全球性视野;市场经济的重心,从传统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资本,转向智力、知识资源和金融资本。全新的发展空间和环境正在出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已经处在一个全新整合的时代,如果中国仍然追逐正在过去的“现代文明”,而无法理解世界化的现代意义,我们将再次失去历史机遇。所谓“由于历史条件、社会条件的限制”等,再也不能成为托词,以社会试验为代价的理论“实践”,只能继续耽误我们的现在,因为我们已经错过和误解了历史机遇、糟蹋了传统价值,正是因为“现代”的意义已在悄然变化,中国的现代是世界化进程中的现代形成,是一种可以称之为“后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现代。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一直是作为中国封建制度结束的标志,但中国“封建”,不只是王朝制度,封建与资本的对立,是西方的思想范式,而把中国文明与西方文明对立,却是中国封建的意识形态。这两者不幸的混合,造成了意识形态上的社会革命,使中国社会长期处在文明与文化的混乱和动荡中。对中国“封建”这一概念的本质性分析,有助于我们最终了解到中国传统社会不同于西方社会的本质,揭示辛亥革命的真正性质,是一个最合适的课题。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