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民生思想中的资产权属理念(7)
辛亥革命网 2013-09-28 00:00 来源:史学月刊 作者:杨天宏 查看:
(28)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与民粹主义》,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23~428页。
(29)《历史研究》1956年第11期,第33页;《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3期,第48页。
(30)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上发表演说指出:“今日共和造成,措施自由,产业勃兴,盖可预卜。然不可不防一种流弊,则(即)资本家将乘此以出是也……故一面图国家富强,一面当防资本家垄断之流弊。此防弊之政策,无外社会主义。”《在南京同盟会员饯别会的演说》(1912年4月1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29页。
(31)《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1906年12月2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327页。
(32)列宁:《中国的民主主义和民粹主义》,《列宁选集》第2卷,第423~428页。
(33)《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6页。
(34)《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一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72页。
(35)《在上海中国社会党的演说》(1912年10月14~16日),《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506页。
(36)《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2页。
(37)宋教仁对此作了明确的表述:“国家社会主义,即所谓社会改良主义,亦名讲坛社会主义,谓现今国家社会之组织不可破坏,宜假国家权力,以救济社会之不平均,改良社会之恶点云云。”宋教仁:《社会主义商榷》,《民生报》,1911年8月13日,第1版。
(38)梁启超:《驳孙文演说中关于社会革命论者》,《新民丛报》第86期;姜义华编:《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的初期传播》,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02页。
(39)《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四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08~309页。
(40)甚至直到1960年代,仍有学者认为:“在今日的台湾,国民党仍然保留着列宁主义的组织形式。”如果这种意见符合实际,则可谓从现实与历史一脉相承的角度提示了孙中山“联俄”的宗旨所在。引文参见弗兰兹·舒曼等编:《共和中国:民族主义·战争与共产主义的兴起(1911-1949)(Franz Schurmann and Orville Schell edited, Republican China: Nationalism, War, and the Rise of Communism 1911-1949),纽约,温蒂吉图书公司1967年版,第88、89页。
(41)《邓泽如写给孙中山的信及孙中山的批语》,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6页。
(42)弗兰兹·舒曼等编:《共和中国:民族主义·战争与共产主义的兴起(1911-1949)(Franz Schurmann and Orville Schell edited, Republican China: Nationalism, War, and the Rise of Communism 1911-1949),纽约,温蒂吉图书公司1967年版,第89页。
(43)《孙中山与越飞联合宣言》,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3册下,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553页。
(44)《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二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392页。
(45)《民国日报》(上海)1923年3月7日;孙中山:《在香港大学的演说》(1923年2月19日),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编:《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6~117页。
(46)《三民主义·民生主义》(第三讲),《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410页。
(47)《国父年谱》下册,第704页,转引自李玉贞:《孙中山与共产国际》,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丛刊(32),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6年版,第216页。
(48)邓家彦:《马丁谒总理纪实》,《革命文献》第9辑,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78年版,第203~207页。
(49)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就发现:“孙中山的思想体系含混不清,自相矛盾……各阶层人民在孙中山思想中添进了自己的内容。”《关于中国共产党在1925-1927年革命中的错误问题》,《维经斯基在中国的有关资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6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