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言萃之二:思想与社会(8)
辛亥革命网 2017-04-12 11:02 来源:中山统战 作者:孙中山 查看:
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3日)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39页
中国为何而发起革命?盖吾辈革命党之用心,以连合中国四万万人,推倒恶劣政府,造成国利民福为宗旨。
《在南京参议院解职辞》(1912年4月1日)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317页
革命为唯一法门,可以拯救中国出于国际交涉之现时危惨地位。
《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孙中山全集》第l卷第226页
国民革命运动之志望乃在为人民之利益,而谋中国之自由与独立。
《关于国民党最小纲领之宣言斗》(1924年12月22日)
《孙中山全集》第ll卷第514页
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国事遗嘱》(1925年3月11日)
《孙中山全集》第11卷第639页
革命大告成功,象俄国一样,我们中国才可与世界各国并驾齐驱,中国的民族才可以
永远的生存于人类。
《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演说》(1924年6月16日)
《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298页
革命是救国救民的事,是消除自己灾害、为自己谋幸福的事,为四万万人谋幸福的事。这个道理便是革命道理,这个革命的道理是天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国家是人人的国家,世界是人人的世界。
《在广州商团及警察联欢会的演说》(1924年1月14日)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63页
国民革命之目的,在造成独立自由之国家,以拥护国家及民众之利益。
《中国国民党北伐宣言》(1924年9月18日)
《孙中山全集》第l1卷第75页
大家能够担负这个责任,联络一般农民都是同政府一致行动,不顾成败利钝来做国家的大事业,这便是我们的基础可以巩固,我们的革命便可以成功。如果这种基础不能巩固,我们的革命便要失败。
《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第一届毕业典礼的演说》 (1924年8月21日)
《孙中山全集》第l0卷第555页
革命行动而欠缺人民心力,无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
《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1923年11月25日)
《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43l页
革命不在金钱,而全在热心。
《与上海〈大陆报〉主笔的谈话》(1911年12月25日至26日间)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573页
古代草莽英雄,出而革命,所凭者威力,顺之者生,逆之者死,此乃“化家为国”之革命。我党则不然,乃根本民意而革命,实为“化国为家”之革命。
《在广州大本营对国民党员的演说》(1923年12月9日)
《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505页
要我们革命事业完全成功,便要大家一致行动,团结精神。自根本上讲起来,革命事业是大家的事,不是一个人的事,既是大家的事,必要大家同心协力才可以实行;如果不能同心协力,便永远不能实行。
《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词》(1924年1月30日)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l78页
革命是人类的觉性,人人知道自己要救自己,所以造成这种大力量。有了这种大力,便无大力可以阻止。
《在广州商团及警察联欢会的演说》(1924年1月14日)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63-64页
中华民国之事,惟中华国民自决之。众志成城,则武人之反复,政客之播弄,皆不能动摇神器。文创立民国,当终其身为民国而奋斗,一切横暴之阻力,举无所畏;惟恃正义以为率,民意以为盼。
《复上海各路商界总联合会函》(1922年9月2日)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538页
我为革命始终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在广州商团及警察联欢会的演说》(1919年1月14日)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64页
革命之事业,尚未成功也,革命之目的,尚未达到也,尚有待于后起者之继承大业也。
《八年今日》(1919年10月10日)
《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32页
革命党之事业,必须流血冒险,牺牲性命财产,才能做成革命之功。
《在东京留日三团体欢迎会的演说》(1913年3月1日)
《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35页
当此国难未靖,凡我将士,务宜同心一德,始终不懈,以酬夙志,而竟全功,有厚望焉。
《给杨希闵的训令》(1923年2月24日)
《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l35页
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国事遗嘱》(1925年3月11日)
《孙中山全集》第ll卷第639-640页
革命终有成功之日,中国终有强盛之日。
《在广州石围塘检阅滇军的演说》(1924年4月4日)
《孙中山全集》第l0卷第33页
6、哲学思想
夫进化者,自然之道也。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此物种进化之原则也。此种原则,人类自石器时代以来,已能用之以改良物种,如化野草为五谷,化野兽为家畜,以利用原生者是也。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1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l95页
物种由微而显,由简而繁,本物竞天择之原则,经几许优胜劣败,生存淘汰,新陈代谢,千百万年,而人类乃成。人类初出之时,亦与禽兽无异,再经几许万年之进化,而始长成人性。而人类之进化,于是乎起源。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1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l9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