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言萃之二:思想与社会(6)
辛亥革命网 2017-04-12 11:02 来源:中山统战 作者:孙中山 查看:
自清政失纲,国将不国。文内察人民心理,外审世界潮流,知非改建共和,不足以言救国;非推翻清室,不足以建共和。
《致南洋各埠华侨函》(1921年2月12日)
《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62页
革命是非常事业,不是寻常事业,非常事业决不可以寻常的道理一概而论。
《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1924年6月16日〉
《孙中山全集》第10卷第297页
革命的成功与否,就古今中外的历史看起来,一靠武力,一靠外交力。外交力帮助武力,好像左手帮助右手一样。所以革命的成功与否,外交的关系是很重大的。
《在广州滇桂军欢迎宴会的演说》(1923年2月20日〉
《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121页
人者有精神之用,非专恃物质之体也。我既为人,则当发扬我之精神,亦即所以发扬为人之精神,故革命在乎精神。革命精神者,革命事业之所由产出也。
《在桂林对滇赣粤军的演说》(l921年12月10日〉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12—13页
革命之目的,以保国而存种,至仁之事,何嗜于杀!
《与胡汉民的谈话》(1906年4月中下旬)
《孙中山全集》第1卷第292页
暗杀一举,先生向不赞成,则在清朝时代,亦阻同志行此,以天下恶人杀不胜杀也。道在我,有正大之主张,积极之进行,而恶人自然消灭,不待于暗杀也。
《批王鼎函》(1919年7月l日)
《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80页
何谓革命之建设?革命之建设者,非常之建设也,亦速成之建设也。夫建设固有寻常者,即随社会趋势之自然,因势利导而为之,此异乎革命之建设者也。革命有非常之破坏,如帝统为之斩绝,专制为之推翻,有此非常之破坏,则不可无非常之建设。是革命之破坏与革命之建设必相辅而行,犹人之两足、鸟之双翼也。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l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07页
夫革命之有破坏,与革命之有建设,固相因而至、相辅而行者也。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l917一l9l9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05—206页
人有恒言:革命之事,破坏难,建设尤难。夫破坏云者,仁人志士,任侠勇夫,苦心焦虑于隐奥之中,而丧元断脰于危难之际,此其艰难困苦之状,诚有人所不及知者。及一旦事机成熟,倏然而发,若洪波之决危堤,一泻千里,虽欲御之而不可得,然后知其事似难而实易也。
若夫建设之事则不然。建一议,赞助者居其前,则反对者居其后矣;立一法,今日见为利,则明日见为弊矣。又况所议者国家无穷之基,所创者亘古未有之制。其得也,五族之人受其福;其失也,五族之人受其祸。
《祝参议院开院文》(1912年1月28日)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4页
余之从事革命,建主义以为标的,定方略以为历程,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同致力,于是有立党;求举国之人民,共喻此主义,以身体而力行之,于是有宣传;求此主义之实现,必先破坏而后有建设,于是有起义。
《中国革命史》(1923年l月29日)
《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3页
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虽欲为国民之向导,然独行而无与从;虽欲为国民之前锋,然深入而无与继。故从事革命者,于破坏敌人势力之外,不能不兼注意于国民建设能力之养成,此革命方略所以为必要也。
《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
《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2页
余之革命方略,规定革命进行之时期为三:第一为军政时期,第二为训政时期,第三为宪政时期。
《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
《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2页
所谓训政者,即训练清朝之遗民,而成为民国之主人翁,以行此直接民权也。有训政为过渡时期,则人民无程度不足之忧也。
《三民主义》(1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189—190页
中国今日之当共和,犹幼童之当入塾读书也。然入塾必要良师益友以教之,而中国人民今日初进共和之治,亦当有先知先觉之革命政府以教之。此训政之时期,所以为专制入共和之过渡所必要也,非此则必流于乱也。
《建国方略·孙文学说》(1917——1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209—210页
用主义来建国,万万里都是来朝的;用武力去征服人,近在咫尺都是反叛的。由此便可知主义胜过武力,这便可以大大的庆祝。
《欢宴国民党各省代表及蒙古代表的演说》(1924年1月20日)
《孙中山全集》第9卷第l07页
我等要造成真正民国,还要将辛亥革命未了的事业,做个成功。但欲革命成功,便须巩固基础;基础之巩固,就在主义的坚定与人心之团结。
《在中国国民党交通部成立大会的演说》(1921年1月27日)
《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460页
信仰中的道理,用简单的话说出来,便是主义。我们做标准的主义究竟是什么呢?便是大家所知道的三民主义。
《在广州欢宴各军将领会上的演说》(1923年12月2日)
《孙中山全集》第8卷第469页
余之从事革命,建主义以为标的,定方略以为历程,集毕生之精力以赴之,百折而不挠。求天下之仁人志士,同趋于一主义之下,以用致力,于是有立党;国之人民,共喻此主义,以身而力行之,于是有宣传;求此主义之实现,必先破坏而后有建设,于是有起义。
《中国革命史》(1923年1月29日)
《孙中山全集》第7卷第63页
革命为一宝贵尊严之名词,须知革命有革命之主义,有革命之道德,有革命之精神。
《在“俄国皇后号”邮船上的谈话》(1922年8月13日)
《孙中山全集》第6卷第519页
夫贫富斗绝者,革命之媒。
《与章太炎的谈话》(1902年春)
《孙中山全集》第l卷第2l3页
万恶政府之唯一产物,是曰革命,此非国人之好乱,实恶政治之自身有以造成之。
《致袁军征滇总司令某函》(1916年1月)
《孙中山全集》第3卷第239页
革命者乃神圣之事业,天赋之人权,而最美之名辞也!
《在旧金山丽蝉戏院的演说》(1910年2月28日)
《孙中山全集》第l卷第442页
夫世界古今何为而有革命?乃所以破除人类之不平等也。
《三民主义》(1919年)
《孙中山全集》第5卷第l85页
大(抵)革命之举,不外种族、政治两种,而其目的,均不外求自由、平等、博爱三者而已。征之历史,世界革命有因种族而起,有因政治而起。
《在北京五族共和合进会与西北协进会的演说》(1912年9月3日)
《孙中山全集》第2卷第4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