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进士到博士的学者柯劭忞(3)
辛亥革命网 2011-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劭忞少孤,幼承母教,喜吟咏,后力于学。他乡读甚慧,于天文、历算、地理、音韵、训诂靡不综贯而以经为归。16岁为生员,于同治九年(1870)中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始成进士,与徐世昌是同年。初入翰林院,散馆授编修,二十七年(1901)任湖南学政,后历官国子监司业,翰林院侍讲、侍读,学部右参议,学部左丞,典礼院学士,资政院议员,日讲起居注,政务处行走,懋勤殿行走,出任湖南学政,湖北提学使,三十二年(1906)奉派赴日本考察学务,归任贵州提学使,后任国史馆纂修,京师大学堂经科署总监督、贵胄学堂总教习,宣统三年(1911)奉命充任山东宣慰使兼督办山东团练大臣。辛亥后,于民国三年(1914)任约法会议议员、北京大学、国学门导师、东方文化事业总会委员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1914年设立清史馆,由赵尔巽主持,聘其任总纂,赵氏病逝后,便由其代理馆长兼总裁,呕心编纂,终成《清史稿》。1927年月12月,“北京人文科学研究所”成立,确定聘用柯劭忞任总裁,纂修《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1928年至1931年6月,完成拟定书目27000余种,后有续增。《提要》的撰写始自1931年,柯劭忞生前完成大部分撰写任务,至1942年结束,撰成提要32960余篇。为成是书柯劭忞付出的心血当为尤多,其开创之功不可抹。柯劭忞一生中,治学甚勤,博览群书,邃于国学,举凡经史、词章、音韵、训诂、金石、天文等无不精研。尤精于元史,文章诗赋亦典雅可观。仕途淡漠少求,从政仍不废学。致使学业有成,众多有价值的经史专著留于人间。历代正史,多为官修,柯劭忞却积一人之力,以三十年之精力,于1920年撰成了《新元史》257卷。此外,对方志事业尚涉足其间。民国四年(1915)修,民国十六年(1927)铅印的,《{民国}济宁直隶州续志》24卷卷首1卷卷末1卷,“是志前有柯劭忞进士序一篇,因柯藏有明《{嘉靖}山东通志》一部,为世所罕见,且新通志亦多未详,是志多采明通志之记载,而增近事,如艺术等门,故此书实较他志为可贵,致其分门别类,则多袭前志,无大增损,然不失为名著也。”(谭其骧语)“属柯劭忞以校勘之役”(潘守廉语)。是志之成,向以资料翔实而著称,乃是由柯氏最后鉴定而定稿完成的,其功不可没。
(二)柯劭忞在学术上的贡献。(1)主要是独力编著《新元史》。光绪十二年(1886),柯劭忞到北京考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接触皇宫中的典籍较多,尤对元朝历史的研究产生了兴趣,立志要编写一部《新元史》。中国历史悠久,史学也向称发达,历代编撰的史籍之多,不可胜计。到清代为止,仅列为正史的就有24部。二十四史有许多是编得好的,西汉司马迁所撰《史记》即为世界公认的史学名著之一。但也有一些编得较差的,像明朝宋濂等人编修的《元史》算是其中最差的一部。是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史实错漏、详略不当、杂乱重复等等。对于旧《元史》存在的不足,明初至清末不断有人提出过批评,有些人曾予以正误或补遗,有些人则欲重修。如清初邵远平曾参阅元朝典籍,撰《元史类编》42卷;乾隆年间,钱大昕曾计划重修《元史稿》100卷,成书的仅有《艺文志》和《氏族志》。鸦片战争前后,魏源开始接触西方史籍,发愤撰《元史新编》95卷。十九世纪80年代,洪钧则利用出使德、俄等国的机会,收集西方有关蒙古史料,作《元史译文证补》30卷。稍后,屠寄又进一步吸收国外史料,作160卷的《蒙兀儿史记》一书。此外,尚有汪辉祖《元史本证》、沈曾植《元秘史补注》、李文田《元朝秘史注》、高宝铨《元秘史李注补正》等。这些编著都不同程度地克服了旧《元史》存在的缺点,推进了元史研究。但由于种种原因和条件,又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缺陷,如记事简略、有目无篇、遗漏讹误等,都不能算是完史。所以,重新编修一部史料翔实,系统完备的《元史》,仍然是当时中国史学界的一项重要任务。柯劭忞正是在此种情况下,选择了元史作为研究课题,下定决心要编修一部《新元史》。柯劭忞自入翰林院后,并长期在清廷学术和教育机关任职。在任职期间,一直坚持收集和研究元史资料,并利用翰林院的便利条件,曾得到一些珍贵的史料,为编修《新元史》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进入民国后,柯劭忞“闭门谢客,一意著书。他荟萃中外新旧元史资料,勘审邵远平、钱大昕、魏源、洪钧等人的撰述,吸收明清时代元史研究的若干成果,并综合《元史》、《元朝秘史》、《元典章》和《经世大典》残本,还参考其他史著、金石、笔记、文集等典籍,积三十余年的精力,于1919年完成了《新元史》初稿,直到1920年才最后定稿。其间,为了增添一些新史料,他除对洪钧著《元史译文证补》的使用外,并选择德人哀德蛮所译波斯人拉施特《史集》、阿美尼亚人多桑《蒙古史》等蒙、元史著作。后以此编成《译史补》六卷,卷目为《盖喀图补传》、《不赛因补传》、《喀尔奔特补传考异》、《译史碎金》、《拔都传考异》和《蒙古部族考》。其中《盖喀图补传》据多桑《蒙古史》译出,为洪钧所未见之秘籍,意在补洪钧《元史译文证补》,故名《译史补》,收入《柯劭忞先生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