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进士到博士的学者柯劭忞(2)
辛亥革命网 2011-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柯劭忞(1849-1934),字仲勉,又作凤孙、凤荪、凤笙、奉生等,号蓼园,室名岁寒阁。山东胶州市胶城镇东关姜行街人,咸丰十一年(1861),从父柯蘅迁居潍县,择居城南孙家村,因该村地接程符山,为名士姜国霖故里,被视为胜地而居此。并在附近择地立墓茔,后来柯蘅与劭憼均葬于此地。劭忞有联云:“桑梓名贤仰云一,山川草木接程符”。后在城内北门大街路东购宅居住。柯氏本祖籍浙江黄岩县。元代著名学者柯九思(1290-1323)之后裔。明末,先祖柯夏卿曾官为福王、唐王时兵部尚书。明亡后,乃避居山东省胶州。祖父柯培元,是抗英名将,道光辛丑年(1841),英窥厦门时,培元率兵抗击,陷围九日。曾作《九日陷夷记》诗云:“吾天官守责,何以死疆场。吾为名义重,焉得辱太羊。”柯劭忞出身书香门第、其父柯蘅,字我兰,号佩韦,痒生,是有成就的学者,曾受业于福建学者陈寿祺,长于诗词,对经史均有相当研究,著有《汉书七表校补》、《说文考异》、《声诗阐微》、《杜陵拗律审言》、《春雨堂诗选》等。“尤长于五言诗,论者谓可追踪襄阳,不但无愧于乡先生王阮亭也。七律亦清疏亮拔。”如《仙霞关》诗云:“直上乱云间,云开见众山。风烟连太木,海色动诸蛮。欲俭荒田少,时清衡卒间。建州亲舍在,怅望隔重关。”又如《重过邹平城下作》诗云:“野缘与城齐,秋云渡岭低,几家烟树外,行客夕阳西。归迹怜鸿爪,劳生慨马蹏。范公祠外路,细草碧萋萋。”还有《归燕》诗云:“乱后知谁在,花时见汝归。转怜经岁别,如与故人违。道路曾风雨,楼台半是非。深闺春寂寂,簾捲又斜晖。”母亲李长霞,字德霄,是山东掖县(今莱州)著名学者李少白的女儿。有《锜斋诗集》。“诗古文词,冠绝一世”的美誉。国学湛深,诗学三唐,徐世昌《晚晴簃诗汇》收录其诗作七十三章,颇多佳作。《乱后忆书》诗云:“插架五千卷,竟教一炬亡。斯民同浩劫,此竟敢言伤?业废凭儿嬾,窗间觉日长。吟诗怜弱女,空复说三唐。”抒发了饱经离乱浩劫之苦的悲愤与伤感,此诗当时“京师传诵殆遍。”其兄劭憼,字敬孺,光绪己丑进士,曾任贵池知县,安徽侯补道。有《二州山房诗钞》。《鹿邑署中》诗云:“何事他乡客,淹留迄至今。官斋连夜雨,泽国足春阴。小院通花气,闲窗度鸟音。仙台城内有,几日废登临。”其姨劭慧,字穉筠,有《思古斋诗钞》。《秋夜有感》云:“风叶落空阶,秋声感客怀。多情天上月,夜夜入帷来。”《晚晴簃诗话》云:“穉筠传其母锜斋夫人之学。”《一士类稿》有云:“柯太史凤孙,诗古文渊源家学,别有心传,故兄弟皆成进士,太史之名弛天下。封翁佩韦、虽末得科名,经史之学,具有根柢。太夫人长霞,为掖县李少白之女,诗学三唐……”。劭忞于清道光二十九年生,民国二十三年八月三十一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本宅,享年85年。墓在北京石景山福田公墓。柯劭忞碑文是:柯公讳劭忞,字凤荪,原配夫人继配夫人合葬之墓。子昌泗、昌济、昌汾;女昌泌、昌漪奉祀。
柯劭忞成其学业,同其家学有关。家学渊源,使其智力得到较早地开发。其父母非常重视培养自己的子女,咸丰十一年(1861),为躲避战乱,便由原籍移居潍县(今潍坊市),在流离迁徙中,还“昕夕教子女以经史词章之学无少间”。他幼年时就能娴熟地吟咏一些诗词。7岁时,已能写出“燕子又来春已晚,空庭落尽紫丁香”这样颇具意境的诗句,可谓早慧。16岁考中秀才,20岁又考中举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业的进步,柯劭忞的求知欲胜于常人,愈加强烈,勤勉治学。有人说他青年时期“沈酣典籍,近于入魔”,这说是不过分的。有一次,在一个严冬的早晨,他坐在火炉旁读书,由于精力高度集中,衣袖被炉火烧着了,竟没有感觉到,还是他父亲来到室内,见到烟气弥漫,才把其衣袖上的火及时扑灭。对他这种发奋攻读精神,十分嘉许;但也时常以书呆子戒之。劭忞少时喜治算学,他从《知不足斋丛书》中拣出旧算学书数种,加以研习,时常与学友切磋讲论,并仿制古算学仪器,致力甚勤。初学,他曾因不了解天元(即今之代数)之术而闷闷不乐,钻研弗懈。一天早晨,他对学友说:“我将通天元矣,昨晚梦梅定九相访也。”午饭之际,他欢喜雀跃,高兴地说:“我懂得了!”随即给学友等讲解天元之术如何如何,口讲指画,兴高采烈。这足见其治学专挚,几达如痴迷之境地。他还有个忘险而不忘读的故事:同母舅李季侯甲戌会试,皆下第,作伴同赴河南禹州投亲,当行至新郑打尖时,店主讲:“天色骤变,将有大雨,前途有深沟,遇雨恐遭大险,今日宜宿此,明日看天色再行为妥。”李、柯不听劝告,从容就道,离禹城仅九十里,坐车行至两面皆山之深沟,大雨倾盆而至,山水齐下,二人同乘一车,当此危急之际,李氏惊呼:“有性命之忧矣!”时车已入水,水且挟车而行,李氏已被水淹毙,同死者还有车夫4人,骡马10余头。柯氏踞车盖之上,浪冲车倒行,其后悬崖崩塌,车乃止,由村人李长年率人救起,劭忞遂拜长年为义父,以谢救命之恩。柯氏既脱险,归里叩见父亲后,见案头有秘籍一部,亟取阅览,对遭险之事,一语不遑提及。当其父检点其带归的行装时,睹水渍之痕,询问,柯氏方聚精会神阅书,其味醰醰然,未暇即答对。其父又从其携回之书籍中,见有《萝月山房诗集》一册,识得是李季侯的手稿,因问及李氏去向,柯氏答曰:“死矣。”神不他属,仍手不释卷。父大怒,夺其书而掷之于地,叱柯曰:“你舅身故,是多么大的事,你竟不言一语,真是书呆子,呆到如此地步。”其事固多可笑,然而“用志不纷,乃凝之于神”,勤奋好学,使他掌握了比人更多的学识和治学能力,从而为他后来在学术上做出重要贡献打下了深厚的功底。柯劭忞遇险独存,可谓天幸,好谈命运的人,一定会援引为“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以为左验。由于用功读书太过,劭忞少年多病,患有咯血、梦遗、关格、怔忡4大病症,甚为憔悴,熟人多忧其不能长寿。然而,不知怎的,柯氏后来身体虽不健壮,竟享有八旬高龄,为时人所不料。正因柯氏自学成材,加上长寿,仕途淡漠,肯于治学,才会在学术上颇有建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