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孙中山先生聘用的德人单维廉(3)
辛亥革命网 2011-11-03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898年元月27日,德政府正式将青岛交于海军局主管,其他殖民地则均由外交部殖民局主管。同年2月11日,任命战舰舰长涂鲁培(Truppel)为临时青岛司令官,当接任的总督海军上校罗绅达(Rosendahl)于4月15日到任时,涂鲁培在4月16日之移交公文中称:“有关购地清册,已饬令主管部门准备就绪,移交新任。余对承办购地工作之单维廉博士之特殊劳绩,郑重推荐并予赞扬,除购地一切有关事务交涉外,有关华人之纷争请愿、控诉案件,亦均由其一手处理,别无他人。今后此类事件,势必与日俱增,租售地今后华人事务更多,非精通华语及熟悉中国特殊的产权、购买与租赁关系以及法律观念等事项之专人,势必困难重重,因此郑重推荐继续借重单君。”
有关取得优先购买权之后的工作,单氏报告中有云:“为促进第一批移民,必须立即进行购地。当清军驻防时,章将军为购置营房、住宅、打靶场,曾经购地,按不同的用途,当时每大亩921平方米(官厅小亩则仅614平方米),地价在25至75马克之间不等,较之省垣地价为低,则因在海边土瘠之故。屡经与地主洽商,咸认为与当地田价相差过大,多次会商,迄无结果。
于是乃于1898年2月10日颁布公告,确定购地准则如下:“过去德占领军需要用地,均善意先与地主洽商,决定地价,予以收购。今大鲍岛与青岛之地主,提出要求过高,屡经会商迄无结果,而占领军用地孔急,故采用过去章将军购地办法,政府用地,均为公用,收购民间土地分作三等给价,视其优劣,每亩价付37.5元、25元及12.5元(3:2:1)。今后德国政府所需之土地亦将以同样价格收购。我将划定所需之土地,订立其等级,并按实际需要以上述订定之价格征收之。凡同意出售之地主可检具地契至衙门登记核定等级签约,并立即付给全部地价。至因地中之耕作物,仍归原地主收成;政府征购之土地,如一时尚不动用,仍可由原地主承租耕种。”
自此,青岛地价即建立成规,基本上保持着一项原则,即不让当地居民吃亏,尽量以优良价格征收,但本质上仍有不合理之处:如征收良田原则上很少超过75马克的价格,征收劣等林地却很少达到最低标准25马克。纵然如此,数千农民对于祖传之地,习惯上颇为留恋,乃至不愿出售,交涉颇为费事,承办购地之官员因此须费很大的功夫、耐心及了解。德国以占领者对中国有绝对的优势,此种势力关系以及公正和镇静的交涉商谈皆有助于顺利地解决此项购地之任务。因此购地工作,费时先后竟达数年之久,至1901年10月终。大致辟市建港必需之用地,已告完成,占地达9村,面积约2000公顷,平均每1000平方米所费为60马克(译者注:全部收购价为120万马克或60万银元,即每公顷约300元)。
次一步工作,则为收购之土地,如何出售予今后之德侨及华人。单氏复受命拟具意见书。1898年4月至6月间,单氏拟筹办法。在青岛的德商,多数是德国公司之代表,且在中国其他地方亦都没有其据点,等得无法忍耐的要购地建公司与仓库。但又必须等候市政建设方案、土地法规以及土地丈量。
(四)邬尔夫在《柏林日报》不断刊登攻击青岛官员文章之后数日,青岛总督突于8月27日正午12时,在衙门大厅邀请各界发表谈话,略云:“……任何恶意之攻击都不会对我有影响。但若我的部下受到恶意之攻击,我即有义务予以干涉,况且主要是关系到单博士——前在上海任翻译官,有关他在此购地之事项,我要作一个正确的解释。单君之购买该地,实出政府授意,旨在探寻以后政府出售公地可得之增值。而单氏代付给中国地主之款项事后已由公款补还。所以现在除总督府之外,没有任何人占有土地。就是总督府分配一块土地给翻译官——因为他对殖民地之开发从开始到现在有很大的贡献——也只是供他建住宅用,而不是有投机之企图,所以任何一位想法公正的人,对此事都不会有异议才对。此外又常有人埋怨,责难政府迟迟不开放新港并出售公地,有意阻碍青岛之开发,此点本人亦有同感。但本人对此没有过失,因为负责准备工作的测量人员迟迟才从柏林来到此地。既是如此,我也不以为有何失误。因为雨季的来临,使地质改变不少,带给我们一些经验。现在工作已面临完成,新港不久即可开放,而公地标售亦可望在10月1日开招。”
这真是一场历史上的讽刺,就在邬尔夫全力攻击的同时,单氏则在1898年4月至6月间,不受迷惑地专心草拟青岛的土地法规,因为此法规之完成,单氏终获荣誉,名垂不朽。单氏当时似乎想到孔子在《论语》中所言之一句话:“智者不惑,仁者不优,勇者不惧。”足证其有远见。回顾11年来,自1897年12月1日起至1909年1月15日止,单氏实为青岛建造及总督府行政事务之实际主角,尉礼贤于1899年10月14日有函告友人云:“此间一切初创,万般简陋,但政府的工作很谨慎,且很有魄力,主其事者并非总督叶什克,而为文官委员。单氏十分能干而有远见,可谓一切建树悉出彼手,实不为过。”
单氏于1898年以私费在克拉拉海湾与克拉拉山之间所试购之地,数月后即移归政府(足证单氏并非图利私人),次年即建造总督官邸,为一木造房屋,全部在德裁制运来装配而成。另有二住宅,一供总督副官居住,另一则为华人事务官单维廉住宅。住宅址:福山路(原克里斯特路);单氏夫妇于1900年9月15日迁入;单氏连襟熊布格一家,则住在附近。次年单氏次子(Rolf)(1901年)出生于此,三年后女儿Adalberta亦出世。前一年末(1903年12月11日),凯萨威廉第二子A王子奉派到青岛海军实习,与单氏夫妇相识,王子盛夸单夫人之漂亮与风度,因此提出愿做其女之教父,赐以己名,以故单女即名为Adalberta,仪式在单宅举行。由传教士尉礼贤卫礼贤主持教仪。盖二人相交甚好。当单氏于1897年到青岛时,尉氏已到中国12年,并精通华语。尉氏自传有云,二人订交后,不但意气相投,而尉礼贤夫人更证实,尉氏之将《四书》全部译成德文,其动机实受单氏影响,卫氏不但因此成名,其后且成弗兰克福大学汉学教授。尉、单二人均深受中国文化熏陶,倍加赞美。尉氏1915之回忆录中,盛赞李希霍芬地理家所著《山东及其门户胶州》(1898年),并注:“李氏之著作令人感动之处,即赞扬中国文明和承认中国伟大的那种高尚的精神,这在该书出版的1898年似乎是很新奇。当时,在德国到处都可看到和青岛有关的漫画,且普遍都有成见——驻在中国之商人和官吏除外——视中国人为乖僻之人,充当嘲笑之目标。就在这种时候,李氏这种慎重且动人的观念——称赞中国民族有高度的智慧,有深远的道德观念以及有丰富的传统精神与社会文化——对德国人发生了一种观念上的解放效果。李氏之观念对一些存有优越感的新殖民不能说没有影响,因此亦有助于占领区中国人与德国人之间的相互适应。在第一次大战之后单氏深信,中国必将成为世界政治及军事第一大国,并说,人们不知全世界每四个人之中,即有一个中国人,将来必有亲见中国人饮马德国Spree及Havel河边之一日。”
单氏在青岛终日与华人交涉,自难免发生争论与摩擦,可由其回忆录(1915年)中看到。自彼去职之后,遗缺华人事务委员一职,即悬空不补,最后并取消该缺,其工作改由民政委员主管。1907年单夫人患肺病,不得不于次年初携带三儿女忍痛离开青岛,返回德国故乡吕贝克。继之姊夫熊布格一家亦于5月离开青岛,单氏不得不解散家庭,一人迁住亨利亲王旅馆,自5月迁入至次年1月。当时风气,如有人远离青岛,必有惜别啤酒晚宴,单氏为人梗直,结怨亦多,以故虽有永离青岛之决心,迄不说明,仅称返国休假。因此青岛新闻于1909年1月16日刊载一则简短消息谓:“海军参事单维廉博士已于昨日返国休假9个月。”所乘之船名为“西江”,直驶天津,同行者有斋默曼律师、G君(到芝罘)、M君及B博士等人。在天津改乘火车,经由东三省、西伯利亚而去柏林。到后全家迁往柏林近郊哈伦湖畔。初到时仍在海军局胶州司上班,至1909年底(12月11日0。申请退休获准,并发予退休金。(时年50岁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