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家成方志学家的林传甲(8)
辛亥革命网 2011-10-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林传甲虽然存世不足45个春秋,但著述甚丰,仅据《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版权页所载“闽侯林氏旧刊各书要目”记载,就有《中国文学史》(京师大学校刊)、《代微积浅释》(武昌时务学堂刊)、《微积集证》、《图史通义》(湖南督学部院刊,详见〈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著录)、《筹笔轩课程》(湖南时务学堂刊)、《考察日本报告》(广西藩署刊)、〈教育行政论(山东第一师范学校石印)、《家庭万宝全书》(上海通行本)、《黑龙江公报》(黑龙江图书馆印)、《龙江教育界》(奎垣蒙养院本)、《中华近体诗》(共和印刷局本)、《易水文集》(易县中学校本)和《山东诗集》(山东印本)等。另外,“闽侯林氏著述发行部”还发行有《孔教救国篇》、《公文法程》、《商用文法》、《实验货币学》、《国文浅训》、《黑龙江教育日记》、《易水文源》、《易学近阶》、《黑龙江乡土志》、《黑龙江省地图》、《黑龙江进化录》、《龙江唱歌集》、《龙江史论》、《龙江诗集》、《龙江诗选》、《龙城旧闻录》、《龙沙六种》《黑龙江教育状况》、《林下诗存》等数十种。并辑有,发起编纂《大中华直隶易县地理志》、《察哈尔乡土志》、《青岛游记》等数种.刊在中国地学会《地学杂志》中。此外,尚有《筹笔轩读书日记》、《上徐世昌" 治安三策"》、《中华民国都城宜正名京华议》、《福建乡谈》等作。另有林傳甲輯《京師街巷記》四卷,民國八年北京武學書館排印本。
林传甲对历史地理著作研究和方志理论均颇有造诣。评述郦道元《水经注》实为疏证《班志》而作,非《禹贡》外传。“顾景范《读史方舆记要》志在谈兵,不以考订为工。”论《湖南通志说:“选举兼及岁贡,军功兼及虚衔。可取者,惟舆图及艺文,金石而己。”论地方史志说:“宋人杭州掌故详博现存者,以潜氏〈临安志〉为最,其次,〈都城纪胜〉、〈四朝闻见录〉、〈梦梁录〉、〈武林旧事〉、〈钱塘遗事〉等书,采摭亦精。”对方志理论多有阐发,关于方志编纂目地,认为方志不是虚言浮辞,妆点门面之书,力主方志可裨实用。“使人观于山,宜思所以控制;观于水,宜知所以灌溉。”并批评〈一统志〉过多“搜罗人物,流连风景,于形势险要略焉,盖词臣不知大体。”有关方志的编纂,认为应简而有要,朴实传信,对“近人修地志只志人物,不志天地”和“妆点名胜如八景之类”,认为是“空谈土政之变迁,夸张八景之奇怪,于天地无所得也。”从而推崇〈乾道临安志〉“简而有史法,不似近日邑志之滥刊”。关于志书资料收集方面,则主张广罗有关文献资料,又应实地考察、采访,积其修志经验为“编某省志,必至某省,是在到处求学、逢人善问,所至无不成”。至于编修方志,主张广征资料,详加厘订,先作丛目、长编、目录,史事详而不漏,史文宜尚简要。此外,还主张对资料要精于考证核实,而事实不宜删削遗略,并反对避讳之习。力主临文不讳等。对地图则强调其重要性,人为图法历史悠久,舆地非图不明,无图不足以资考证。对方志行文,主张通俗浅近,雅正有据,强调行文尚简之旨。林传甲“编某省必至某省,此林传甲经验有得者”。这是林传甲在编辑各省地理志的一条成功经验。正如他言道:“奉天,往来十数次,调查亦较详,志在必成。……吉林、长春、滨江,沿路而外,尚未游历,必亲来问学,而后地理志可以征信传久也。” 林传甲访问人多,不支一钱,皆实地经过,见闻明确。”在〈吉志〉“凡例”云:“偏僻地方,如虎林、饶河、勃利、绥远、同江,此次皆有新调查,并向游历人访问。各县父老,教员、学生,对于本县多调查修正,亦署姓名。”在其方志理论的指导下,经过修志实践经验,取得修志卓著成就,对发展中国方志事业有所贡献。正如韩杰序中云:“林子编印《大中华地理志》已十二编矣。长髯瘦削,状若老叟。然精神到底不懈。三阅月而吉林志成矣。其坚忍卓绝,所成就者,盖千秋之盛业”。为方志事业的献身精神可见。
1915年由商务印书馆印刷的清代学者林传甲的《筹笔轩读书日记》,也是记述他在1900年的读书心得。(本篇最初发表于1919年2月15日《新青年》月刊第六卷第二号“什么话?”栏,末署鲁迅辑。“什么话?”,《新青年》从1918年10月第五卷第四号起开辟的一个辑载荒谬言论的专栏。)、
林传甲《上徐世昌" 治安三策"》 , 电中有诀: " 在野知人民公意, 有治安三策. 第一策: 本美国总统减定大总统年俸岁十五万元, 节磂三十三万以立南京武昌广州三大学. 黎宋卿不用此策致失位辱身. 第二策: 国会议员照英例取无给主义,……林传甲撰《中华民国都城宜正名京华议》〔林传甲福建闽侯人,曾任京师大学堂文科正教员、黑龙江省教育科长。
林传甲《中华民国都城宜正名京华议》,发表于《地学杂志》第七年第八期(1916年9月 “论丛”栏。〕,其言曰:“夫吾国建中华二字为国名。中也者,中道也;华也者,华族也;五色为华,以国旗为标帜,合汉满蒙回藏而大一统焉。中华民国首都,宜名之曰‘京华’,取杜少陵‘每依北斗望京华’之义。 ……尤为明切。盖都名与国名一致,虽海外之华侨,华工,华商,无不引领而顾瞻祖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