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家成方志学家的林传甲(7)
辛亥革命网 2011-10-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从清末到共和国建立这样一段短暂却又动荡的岁月,正是一个学术活跃的时期,最密切者莫过于1910年创刊的《地学杂志》,林传甲曾发表自撰的论文、游记等。至民国9年(1920年),林传甲为编纂《大中华地理志》历经15省,据《黑龙江志稿•人物志•林传甲传》载,计有京师,京兆,苏、浙、皖,赣、晋、鲁、鄂、豫、闽、吉诸省地志12种。曾刊行地理志达12部。如《大中华浙江省地理志》、《大中华江苏省地理志》、《大中华江西省地理志》、《大中华安徽省地理志》、 《大中华福建省地理志》、《大中华山西省地理志》、《大中华京师地理志》、《大中华湖北省地理志》、《大中华京兆地理志》、《大中华山东省地理志》、《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等。林传甲于民国间所修的志书,突出时代特色。不仅在志书名称上多由“乡土志”更为“地理志”,而且于民国间修的志书全都灌上“大中华”的字样,并增加民国间新政细目,爱国反帝思想在字里行间随处可见。
林传甲于“民国六年国庆日,登泰山,谒孔林,游青岛,编《大中华山东省地理志》,为本省小学用;”(林传甲编《吉林地理志》自序语)。留有《游岱诗》(四首)云:“1、万里人来览岱宗,清秋微雨洗尘容。举头只有青天近,绝顶曾无白云封。旧疾消除能健步,孤怀独往著浮踪。朝来晓日排云出,一棒晨钟报警钟。2、泰山高依碧霞宫,北斗横天绝太空。如此文章妙千古,大成至圣树宗风。3、几家鸡犬似神仙,小隐名山售有缘。君子泰然仁者寿,一瓯清水咏壶天。4、千回万折上层峰,立马山头气象雄。横绝太空舒啸傲,黄河如带水流东。”1917年,林传甲到山东济南讲学,教育界同仁推举他藉此机会调查山东职业教育情况。在经过青岛,事后写成《青岛游记》(载于《地学杂志》第九卷第一期)。对青岛的工商业,渔业、牧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作了详细的叙述。当为青岛最早的地方简志。曾为张丕矩《山东邹县地理志》撰序云:“余幼时即闻尼山之名,游曲阜谒孔林者亦必景仰尼山,徘徊不忍去。然尼山去曲阜四十二里,今隶邹县,或人谓孔子为陬人之子。陬邑,即今邹县昌平乡之长莝村。是不徒孟子为邹人,即孔子亦诞生于邹。故学者称邹鲁,以邹加乎鲁上者,盖因邹县张君季方奋然兴起为津浦铁路所经。亚圣嫡裔世为翰博,盖其明德远矣。余嘉其影响于学生将来之德业者甚巨。张君若有余暇,能将颜母毓圣孟母择邻等事,弁诸邹县列女传,作邹县女校乡土历史教材,则尤为余之所切望野也。民国六年十二月闽侯林传甲识于济南第一师范学校。”并亲自撰纂《大中华山东省地理》五编。首录《大中华民国九年(1922)一月一日宣言》继录由阎锡山等人题词有“鲁志三载功最久”、“广鲁天下”、“民事不可缓也”、“勤慎有恒”、“圣功一篑”、“圣贤桑梓”、“泰山同寿”、“登泰山而小天下”……刘风章序略云:“读其书者不独可增地理常识,爱国爱教之思必油然而生。”“可以见孔教之精神不亡,中国不亡也,余读林子书,既欲警告日本,且欲遍告国人。”凡例略云:“中学师范教科书……据《山东通志》,各府州旧志,县志今日之制,新旧志所略,取山东各校学生调查乡土材料以补之。”志墓为:一编:总论,山东的名义;二编:位置、纬度、经度、东界、南界、西界、北界;三编:地文地理:泰山之脉、蒙山之脉、博山之脉、沂山之脉、历山之脉、山东半岛之山脉;山东海岸;山东芝罘港、威海卫、青岛、黄河、运河、小清河、潍淄胶诸水、潮泽、水泉、气候、矿物、植物、、动物;四编:人文地理:种族、言语、衣食住、孔教、佛老、四教及杂教、耶教;风俗,山东省议会、行政、军政、警察、财政、税关及盐务;教育、工业、商业及货币、津浦铁路、胶济铁路、轮船、航路、邮政;五编:地方志:历城、章丘、邹平、淄川等一百单七州县。附四道一百单七县歌。还有后跋、后序等。由大国图书局印行,一册,350页,约20万字。由于濒海的地理环境,山东沿海人民多“操航业”。内录:青岛开埠前,胶州湾之麻湾、塔埠头、浮山,民船早盛;青岛开埠后,进出口青岛港的民船艘次历年有增,如1900年近五千艘次,1905年近九千艘次,1910年为11,300艘次,1919年达到16,986艘次。“这些大帆船满载土产花生、豆麦、棉花、柞丝、枣柿、林檎、草帽辫、博山瓷器玻器之类,北至天津、营口、大连、安东,南至青口、海州、盐城、上海、宁波、福州、厦门。本地民船,南航而归者,必载砂糖、药材、竹器、大米;北航而归者,必载木材、杂粮、烧酒、干鱼等” “石岛、俚岛、海阳、金家口、劳山湾、红石崖、灵山卫、涛雒镇则民船极为发达,轮船对其贸易也没有很大影响。”足见林氏对山东省与青岛市的方志事业是有贡献的。
又如1918年8月15日由商务印书馆铅印的《大中华江苏省地理志》6篇160章。 林传甲周游15省,登无锡开原乡大公图书馆,手万卷而目十行,口千言而耳八方,笔不停而足无片刻滯,沿沪宁线而镇江、南京,沿长江上下而扬、通、苏、沪,以此行之实地调研编辑而成是书。计第一篇:总论(1章);第二篇:位置(2—21章);第三篇:地文地理(22—56章);第四篇:人文地理(57—98章);第五篇:地方志(99—158章);第六篇:结论(159—160章)。末附引用书目。其中“地方志”分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等五道;道下分六十县,各县志再细分位置、沿革、山脉、水系、物产、实业、教育、城市、乡镇、交通诸项,逐一简述。是志简括翔实,注重实用,语言浅近,事皆平易。大32开本,计320页。约为20万字。从林氏所修志书可以看出,于民国间所修志书比清季修的志书是有极大的不同的。不仅在志书名称上多由“乡土志”更为“地理志”,而且于民国间修的志书全都冠上“大中华”的字样,突出时代特点,增加新政细目,爱国反帝思想字里行间随处可见。林传甲在山东、江苏所著,不仅有助于推动山东、江苏的教育事业,并且为山东、江苏留下了可贵的地方志著作。
另如1918年浙江印刷公司《大中华浙江省地理志》348页。林传甲总编纂《大中华分省地理志》中之一册,体例与其他各册相同。介绍浙江省概况。经亨颐题书名。文前有张朝墉、张翅羽、秦炳汉的序,总编纂自序,凡例,编辑浙江七十五县地理志凡例,大中华浙江省地理志采用图书报章要目。书后附樊镇漱的后序和释文。
再如1920年中华印书局 《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介绍民国初年的河南省的地理山川河流城镇物产等。林传甲总纂《大中华分省地理志》之一册,体例同其他册一样。徐世昌题书名。书前有《上徐大总统进呈新印大中华河南省地理志书》、林翰等人题词、凡例、总编纂自序、河南四道百八县歌。涉及自然、人文、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书后有祝宗梁的后序。
民国10年(1921),复来东北到吉林任职。于1921年编刊了《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共160章。每章前六行,均为提要,简述本章概况,文字均在一百八九十字之间。“地方志”共合三十九县,“无论地方繁简,一律每县一章”。每县基本上含疆域、县治、物产、教育、户口、实业、乡镇及交通等目。但不是千篇一律,亦根据各县具体情况有所增删。尽管如此,每章均为二页,计800字左右,共计320页。作为志书,每目犹如律诗一样地讲求字数结构,实属罕见。作为学生课本,堪称理想教材。就其内容来说,可谓资料翔实。翟文选序说:“林子以数十年之蕴蓄,足迹几遍天下。而复回翔于东三省,十有余年,其所得者必多。”旁征博引,实地调查,达到“地近则易核,时近则迹真”的要求。是志在写作方法上颇有特色,在体例、篇章、格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范性。1922年1月26日,林传甲故于吉林省教育官署,时年4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