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家成方志学家的林传甲(6)
辛亥革命网 2011-10-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尤为可贵的则是林氏的爱国之心。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林传甲曾作《对德宣战请缨诗四律》,诗中有:“衰老无成一病夫,沈疴垂死忽张鬚;莫须洒洒千行涕,何惜堂堂七尺躯。”表明自己一片报国之心。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以后,当时北京学生受五四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影响,在前京师大学堂教授林传甲的带领下曾对市内各胡同进行实态普查。鉴于当时国情中国人都盼中国强大,将上锅腔胡同改为上国强胡同。1917年,林传甲看到“日本调查吾国,所编支那省别地志乃次第出版”,认为这不仅是一种奇耻大辱,而且“益觉外人谋我之急”,深感不安。于是,他在中国地学会发起编《大中华地理志》并被推举为总纂。从此,他受任之后,在“国内多故,人心靡宁”的困境中,仍“发愤遍游环宇,以作成全国省区志为己任”。
他自言:“传甲虽专心教育,未谋仕进,每同膺荐剡。民国初,宋公荐任教育司科长一职,遂服务十年。先妣林下老人寿终,给解职南游。在京师承中国地学会同人,推任《大中华地理志》总编。周游各省,期以十年之内,编成各省区地理志出版。” 林传甲在《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出版之宣言”与“自序”中叙述自己五年间修志的详细经过:“大中华民国十月十日,国庆日。中国地学会《大中华地理志》总纂闽侯林传甲,受事五年,功甫及半,谨以负笈周游出版次序,报告于各省区同志,以明匹夫之责日。”民国五年国庆日,中国地学推为总纂,编《大中华易县地理志》,为本县小学用;民国六年国庆日,传甲到山东济南讲学,登泰山,谒孔林,游青岛,,教育界同仁推举他藉此机会调查山东职业教育情况。事后写成《青岛游记》,对青岛的工商业,渔业、牧业,交通运输、文化教育、市政建设等作了详细的叙述。编《大中华山东省地理志》,为本省小学用;民国七年春季编《安徽志》,夏(七月七日)编印《浙江志》,秋季国庆日编印《江苏志》,皆三月成;全国教育联合会,萃于上海,一致赞成。吉林省教育会王伯康会长,约我游吉,编《吉林志》。民国八年《江西志》成,生子(其间,传甲回福建,撰《福建乡谈》介绍故乡的面貌及自己的身世。)《福建志》、《湖北志》成,修墓;回京编印京师、京兆两志;同年八月八日《京师志》成;国庆日《京兆志》成(并有《京师街巷记》之作)。民国九年国庆日,《山西志》多实政,萃于山西,研究乡土尤重,出版速而发行多。因官私著述多有可采,长官提倡学生好读书。因山西出版余利多,继直鲁豫亦次第出版。九年九月九日,《直隶志》成。国庆日《河南志》成。蒙徐(世昌)大总统阅定题签奖勖备至。均发行。旋即北上至察哈尔,任蒙古教育研究会会长。“吉林第一师范学校吴献之校长,又约我游吉。余应以吉林必到,但不敢定期也。虽处荒年,吾学不敢荒,竟勉力成之。即专心东三省志一年,每省一册。长安小息,卧病几不支,幸秋后元气大复。周斗卿厅长,委以视学一职,遂移家再出边塞。十年十月十日有《大中华吉林省地理志》出版之宣言,在京所编,多据旧籍,来吉始得官书文卷,知在京所据教育部教育公报皆前数年状况,其余更可推矣。编某省志必到某省,此传甲经验有所得者。”吉林省长翟文选序言称:“林子每至省,必读一省古今志乘。最要者为新刊之官书,近年公报,宋铁梅之《东省铁路成案要览》、齐文轩《吉林财政报告书》、实业厅《吉林矿林物记略》各官书。并采各县乡土志及调查报告。林子博观约取,见某县人必问某县事,当有以补前人之阙,而为后之治吉地理津梁也。”传甲言“病躯虽弱,又借吉林人参为补品矣。不缓不急,日月为易,自信所至无不成,是在到处求学逢人善问而已。”其治学态度为后来者可取。 “日日无闲”,先后编纂并出版了浙江、江苏、安徽、福建、京师、京兆、湖北、直隶、山东、湖南、吉林等地理志。他以中国地学会为总机关,通过《地学杂志》呼吁各省、县、区设置编辑支部,并动员各地中学校、师范学校师生参与调查工作,工作伊始即受到各地人士的赞助。他计划编纂的《大中华地理志》还包括全国1844个县,每县一册。林传甲编纂《大中华地理志》,得到朝野人士的支持和帮助。在江苏,程德全为其指授山川地势,黄炎培、沈钧儒、童世亨等同其“共研乡土职业之实用”。 《大中华福建省地理志》得到福建省公署、议会的一致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