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家成方志学家的林传甲(5)
辛亥革命网 2011-10-2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陈衍《石遗室诗话》云:“林葵云解元(传甲)今之教育家,长于算学舆地学,久客卜奎,喜为诗,屡寄示余。有《龙江秋兴八首》笔势壮往。其一云:‘万柳群松蔚北林,兴安岭表气萧森。龙江秋色来天地,燕塞浮云变古今。风急九边思猛士,月明几处动乡心。支离飘泊三千里,啸傲犹为梁父吟。’似集杜,非集杜,亦可谓俯拾即是,不取诸邻矣。君有《龙江近体诗》三十八首,《题胡氏地图》,妥帖翔实,可作蒙求歌诀读,诗未录,君已自有印本。” 清末民初学者林传甲曾赋“漠河夙称黄金国”诗句。来到漠河,这条让漠河以“黄金国”名震四方的胭脂沟是不能不看的,它是漠河文明的源头,也是内涵丰厚的文化。
1915年,为使黑龙江省诸生懂得“读书之法”,又出版《筹笔轩日记》。同时,林传甲亦注重地方历史的研究与普及。林传甲所修志书多系乡土志类型的。乡土志乃是清末光绪戊戌维新之后出现的一种比较通俗的地方志。多为采记实录,体例简明概括,有助于应用与普及。乡土志并不是志书的支流,而是志书的发展。乡土志是在近代中国特殊历史环境下产生的,也是中国面临着近代的民族危机时而尕起的,它顺应着救亡图存的时代要求,对青少年近行爱国家、爱乡土教育的需要。这次修志活动,林传甲是贡献卓著的。在宣统年间编著的《黑龙江乡土志》不分卷,内分地理、历史、格制三篇,篇下分课,各课均有插图。是志原刻北京图书馆有藏本,民国二年(1913)铅印本、1960年黑龙江省图书馆油印本。林传甲所修志书独具特色。突破清廷颁行的《乡土志例目》远离“按目考查,依例编撰”的惯例,而是注重实用,从实际出发来确定细目,科学地编成320课,可谓内容充实。这既是一部通俗的历史读物,又是一部启蒙教材。这些著述,对于研究黑龙江的历史、地理和文化教育,均有重要价值。其间,1914年9月12日,北京政府任其为佥事,仍留省用。
后因病辞职,离开黑龙江省,后周游各地。民国4年(1915)林传甲到北京后,未作停留,即开始游历西北、华北,考察那里的地理民情。他沿京张铁路、张绥铁路到丰满(县名,位于山西与内蒙古间的交通要冲)。后返回天津,从天津取道保定,去易县永宁山,游览清泰陵、昌陵,慕陵,崇陵。民国6年(1917)林传甲在易县讲学,著有《易水纪游》(刊于《地学杂志》七年十期),《易县入京纪程》(刊八年一、二期),《大中华易县地理志》(刊于八年五期~九年五期,)《古易县考》(刊于九年九期)。还有继曾亲自编纂《直隶省易县志》与《易水文源》等作。1917年由易县中学公卖所刊,林传甲评阅、连德纯校《易学进阶》(16开 178页)。汇集易县中学学生阐发易理、易义的习作107篇,分为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四类。(如图):
他根据一路考察所见,结合过去旧游所得,撰成《中国铁路形势论》,概述了中国铁路布局形势及铁路对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的重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