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5)

辛亥革命网 2010-11-01 00:00 来源:文化之旅 作者:王志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又是卓越的革命实践家。为了实现中国的自由、独立和富强,他不辞辛劳,奔走颠簸,跑遍整个世界。在


  六、在美洲华侨之中

  美洲是仅次于东南亚的华侨聚居地之一,到辛亥革命前的1907年,已有华侨27万多人。最早的美洲华侨许多是被外国侵略者作为掠卖华工的“猪仔”贩运出去的,在侨居国又受到种种歧视和压迫。他们热切希望有一个独立富强的祖国来保护华侨的正当权益,爱国思想特别强烈。早在清朝初年,美洲华侨中就开始存在一种秘密的洪门组织,其中影响最大、成员最多的是致公堂,以“反清复明”为宗旨,讲究兄弟义气和乡里感情,分布在美洲各地。致公堂的总部设在旧金山,分堂遍于纽约、芝加哥、波士顿、华盛顿和费城等地。美国华侨十之八、九都参加洪门,因此,致公堂在下层华侨劳动群众、小商小贩中有相当广泛的基础。孙中山和美洲华侨有着密切的关系。他先后九次踏上美洲的土地,在那里学习和从事革命活动长达11年之久。

  1894年孙中山到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后,在华侨中开展革命活动并不顺利,拥护者甚少。这一方面是因为保皇势力在华侨中影响较深,另一方面也因为孙中山没有列籍洪门会党。为了更好地深入群众开展革命工作,孙中山认为必须亲自加入洪门会党组织。1904年初,孙中山在檀香山接受其母舅杨文纳的建议,经过洪门前辈钟水养的介绍加入了致公堂,并被封为“洪棍”(即领袖、元帅之意)。与此同时,孙中山改组了洪门报刊,并在改组后的《檀山新报》上发表《敬告同乡书》、《驳保皇报书》等文章,指出“革命与保皇,理不相容,势不两立”,“决分两途,如黑白之不能混淆,如东西之不能易位”,揭露保皇党标榜“爱国”以欺骗群众的伎俩,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使许多受过骗的华侨纷纷登报与保皇党脱离关系。

  美洲华侨致公堂成员众多,各地分堂就有100多所,但相互联系少,团体涣散,难于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孙中山决定着手改组致公堂。1901年4月 6日,孙中山乘轮船抵达美国旧金山。5月,他向设在旧金山的洪门致公堂总堂建议,举行洪门会员总注册,并表示愿意亲往各地对洪门会众进行革命宣传工作。孙中山的建议得到总堂负责人的赞同和支持。孙中山还亲自为致公堂重订新章程,强烈谴责清政府的黑暗统治和保皇党的反动立场,明确规定“本堂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并明确提出:“本堂以协力助成祖国同志施行宗旨为目的”,表明了致公堂与国内革命党的关系。改组后的致公堂由秘密结社变为带有革命性的政治团体,更有利于在华侨中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

  为了进一步清除改良派在华侨中的影响,孙中山改组了被保皇党徒把持的致公堂机关报《大同日报》,推荐革命党入刘成禺从日本来美担任主笔,使之成为革命派在美国的言论机关。孙中山还亲自在报上撰文同当时的保皇派报纸《新中国报》论战。孙中山在致公堂和爱国华侨的协助下,在旧金山刊印邹容的《革命军》 11000册,分寄美洲和南洋各地华侨,广为宣传,产生了很好的影响。

  1904年,孙中山在遍游美国各地期间,于8月底在圣路易城用英文写成《中国问题的真解决》一文,系统地阐述了当时的思想。9月底、10月初,此文在纽约出版单行本,封面用中文写有《革命潮》三字。当时,东京的《革命评论》和香港的《中国日报》都曾翻译转载。孙中山这篇文章,向美国人民揭露清朝政府的罪恶统治,宣传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和中国革命的意义,呼吁西方各国人民,特别是美国人民对中国革命给以道义上和物质上的同情和支持。孙中山在文章中一开头就尖锐地指出,中国是帝国主义列强“争夺亚洲霸权”的“主要斗争场所”,他从美国吞并菲律宾的行径中看到它向中国扩张的野心。他认为正在进行中的争夺中国东北的日俄战争,决不能解决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只不过是在中国问题上利害有关各国间势将发生的一系列冲突的开端而已”。他站在中国人民的立场上严正地驳斥了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服务的“黄祸论”,申明“中国人的本性就是一个勤劳的、和平的、守法的民族,而绝不是好侵略的种族,如果他们确曾进行过战争,那只是为了自卫”。他警告帝国主义推行“瓜分中国”的殖民政策,只会给自己带来“危险和灾难”,支持清政府也“注定是要失败的”。他对革命的胜利充满信心,认为清政府的“垮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庄严宣告“中国现在正处在一次伟大的民族运动的前夕,只要是星星之火,就能在政治上造成燎原之势”,“一旦我们革新中国的伟大目标得以完成,不但在我们的美丽的国家将会出现新纪元的曙光,整个人类也将得以共享更为光明的前景。”

  1909年11月后,孙中山从欧洲再次来到美国,在纽约、波士顿、芝加哥、旧金山等地的华侨中积极进行宣传和组织工作。他在旧金山的一次华侨群众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满清之政治腐败已极,遂至中国之国势亦危险已极,瓜分之祸已岌岌不可终日,非革命无以救重亡,非革命无以图光复也。”认为“满洲政体之腐败已不可救药,正如破屋漏舟必难补治,必当破除而从新建设也”。认为“革命为吾人今日保身家、救性命之唯一法门”。他号召队们克服畏难心理,“速立志以实行革命,则中国可救,身家性命可保矣”。在孙中山的努力和致公堂的支持下,美洲各地很快就建立了15个同盟会分会。为加强对革命力量的统一领导,孙中山于1910年3月在旧金山建立美洲同盟会总会,并积极筹备将旧金山《美洲少年》周刊改组为美洲同盟会总会机关报。同年8月以《少年中国晨报》为名正式出版。

  国内加紧准备的武装起义,急需大量军饷,因此,孙中山于1911年初继续奔走于美国各地和加拿大,到处发表演说,筹集款项,受到当地华侨的热烈支持和欢迎。在加拿大的温哥华等地,孙中山沿途演说募款,“听者二三千人,虽大雨淋漓,亦极踊跃”,许多工人一次就捐出一两个月的工资,仅加拿大就筹集七万多港元,占全球各地华侨为广州起义捐款的第一位。同年7月,孙中山发起成立美洲洪门筹饷局,亲自制订了《致公堂筹饷章程》和《革命军筹饷约章》,强调“今时机已至,风云亦急,失此不图,则瓜分之祸立见”,号召广大侨胞“踊跃捐资,以助成革命大业”。孙中山亲自率领筹饷局人员9月初从旧金山出发,沿铁路线自西向东,到美国北部各地募款。至10月上旬,先后抵十多个城市,沿途发表演说,论述革命与华侨的切身利害关系,阐释三民主义宗旨,受到侨胞的热烈欢迎。

  孙中山从在美国各地的活动中认识到,同盟会如能同洪门致公堂联合,消除门户之见,就可充分利用各方面的力量,推动革命的发展。1911年6月,孙中山在旧金山建议美洲同盟会同致公堂联合,共同开展筹饷救国活动。经过反复协商,议定由致公堂召开特别大会,免除一切繁杂的手续,以简单的仪式宣布全体同盟会员正式加入洪门。双方于6月18日分别在《少年中国晨报》和《大同日报》发表联合布告,宣布美洲各埠所属同盟会和致公堂实行大联合。这一措施,扩大了同盟会的社会基础,大大加速丁筹饷的进程,对辛亥革命的组织准备起了积极作用。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