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在海外的革命活动(2)
辛亥革命网 2010-11-01 00:00 来源:文化之旅 作者:王志光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孙中山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又是卓越的革命实践家。为了实现中国的自由、独立和富强,他不辞辛劳,奔走颠簸,跑遍整个世界。在
当孙中山从使馆出来时,聚集在街上的人群热情向他挥手致意,祝贺他获得自由。许多英国人致信孙中山表示祝贺,有一个名叫穆克伦的英国士兵甚至追随孙中山参加了后来的惠州起义。孙中山多次接见记者或投函伦敦报纸,揭露和控诉清政府绑架的卑鄙阴谋,并对英国朋友的同情和支援表示衷心感谢。伦敦蒙难没有吓倒孙中山,反而激起他更加积极斗争的热情。在被释放的第二天,他在《致伦敦各报主笔函》中坚定地表示:“我对立宪政府和文明国民意义的认识和感受愈加坚定,促使我更积极地投身于我那可爱而受压迫之祖国的进步、教育和文明事业。”随后在英国的一次谈话中,孙中山更明确宣称:“目前中国的制度以及现今的政府绝不可能有什么改善,也决不会搞什么改革,只能加以推翻,无法进行改良,……人民的起义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伦敦蒙难之后,孙中山的名声大振。当时的报纸称孙中山为“汉族中之杰出者”、“历史中之重大人物”。在香港出版的《德臣西报》,一年前还把广州起义失败归咎于领导人,主张今后中国的任何革命举动都要由西方来指导,而现在却发现,孙中山是土生土长而又无愧于自己民族事业的领袖,是唯一把对形势的充分了解和不顾一切的勇气结合起来的入。孙中山从事的革命事业,得到更多外国朋友和海外侨胞的同情和支持。孙中山在次年写的《伦敦蒙难记》中说:“予之知有政治生涯,实始于是年;予之以奔走国事,而使姓名喧腾于英国之口,实始于是地。”
孙中山脱险后,不顾清使馆雇佣的侦探日夜监视,继续在伦敦居留了近一年。他经常到大英博物院等处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潜心研读,进一步接触了政治、外交、法律、经济等方面的资产阶级理论著作,并考察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探索救国之道。孙中山还察看贫民窟,学习有关工会罢工和社会立法的知识,并与旅英的俄国爱国者交换对两国革命的看法。孙中山这一时期的研究工作,对他的三民主义理论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孙中山后来在谈到这点时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其朝野豪贤。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当年被囚禁的地方,今天已成为参观缅怀孙中山革命活动的纪念地。1933年,中国驻英国大使馆将这间囚室辟为孙中山先生伦敦蒙难纪念室,陈列有关孙中山活动的文物。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英大使馆重建使馆大楼时,又特地将该纪念室修茸一新。纪念室内的红色绒毯上,放置着孙中山和他的老师康德黎的半身铜像。
三、支持菲律宾独立斗争
孙中山在从事革命活动的时候,并没有把眼光局限在中国的范围之内,而是对其他被压迫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支持。早在1897年,他在谈到其革命动机时就表示要与亚洲被压迫民族一起,“为支那苍生,为亚洲黄种,为世界人道,而兴起革命军”。
太平洋西部的菲律宾,在中国的东南门口,与中国只有一水之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17世纪以来,企图染指或侵略中国的殖民帝国主义国家,总是把菲律宾视为控制和侵略中国的桥头堡。美国发动美西战争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侵占菲律宾,以便控制太平洋地区和进一步侵略中国。孙中山在几年后写的一篇文章中明确指出:“菲律宾群岛转到美国的控制之下,就使美国成为了中国最近的邻邦之一,因之它不可能对中国的情况闭目不理。”因此,列强对菲律宾的争夺和菲律宾人民争取独立的斗争,同当时的中国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人民同情和支持菲律宾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正义斗争,孙中山对菲律宾独立斗争的支持和援助,反映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也是中菲两国人民友好历史的一段佳话。
1898年,菲律宾反对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战争即将取得胜利,菲律宾第一共和国正在筹建。菲律宾革命运动的代表马连亚洛•彭西受命到日本洽购军火。6 月间,正在日本的孙中山同彭西在东京会晤,并成了莫逆之交。彭西非常关心孙中山领导的反清革命,孙中山也从彭西那里及时了解到菲律宾革命发展的形势。孙中山认为,对西方帝国主义斗争的任何胜利,将成为全体东方人的共同胜利。孙中山打算利用菲律宾作为发动武装起义的海外基地。他对日本友人宫崎寅藏说:“我们一旦帮助他们争得了菲律宾的独立,接着便可凭借菲律宾同志的力量攻陷广州,掀起了一场大风暴。我决心带领支那的同志和部下去帮他们打仗。”当彭西向孙中山提出请求帮助时,孙中山表示愿尽一切力量给予赞助。
1899年到1900年间,孙中山为支持菲律宾人民的革命而数次进行募捐并帮助购买军火弹药,在道义和物质上援助菲律宾的抗美救国斗争。1899年夏天,孙中山经犬养毅介绍,通过议员中村尔六与日本军火商大仓会社,购买到子弹600万发,步枪一万支,火炮11门,望远镜7架,火药压榨机一部,制造军火机一部及其他大批制造弹药的材料,租用日船“布引丸”号,预定驶至马尼拉附近一小岛,由菲律宾起义军接收,同船赴菲的还有聘定的日本军官数人。“布引丸”号途中不幸遇到风暴,在浙江马鞍岛附近海面触礁沉没,孙中山的援菲计划未能实现。但是,孙中山并未因挫折而气馁。1900年1月,他又募集了一笔捐款,以7.5万比索(菲币)从日本购到第二批军火。准备雇船取道台湾运往菲律宾。不料形势发生变化,由于美帝国主义监视和日本政府的阻挠,军火被迫在台湾卸货,未能运到菲律宾。9个月后,美国侵略军占领了马尼拉,菲律宾人民反美的独立斗争暂时受到挫折。彭西便决定把这批军火全部转送给孙中山以支援中国革命。孙中山还同彭西商定,当菲律宾独立军对美国侵略军反攻时,将亲率一部分兴中会员取道小吕宋埠投效独立军助其成功。孙中山曾经秘密派数百人前往菲律宾,去帮助菲律宾革命党人,并认定“今后应给他们以更多的方便和帮助”。菲律宾独立军方面为支持中国革命,赠送孙中山10万日元作为活动经费。
20世纪初,在被列宁称为“亚洲觉醒”的民族解放运动蓬勃高涨的年代里,孙中山同亚洲各地的许多革命者有过密切的联系和合作,产生了很好的影响。当时,孙中山曾在东京发起组织东京青年协会,目的在于“借彼此的了解,以促进相互间的友谊”。参加这个协会的有亚洲一些国家的青年,其中就有许多菲律宾青年。共同的遭遇和命运,把他们汇集到一起。彭西后来在《孙逸仙——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一书中回忆道:“对孙逸仙来说,远东各国的问题是可以放在一一起来研究的。这些问题有许多共同的特点,因此孙逸仙是朝鲜、中国、日本、印度、泰国和菲律宾的青年学生的热心赞助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