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因素(4)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探索 作者:张世均; 胡大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因素,

   对于孙中山提出的平均土地纲领,南京临时政府并未发布政策法令付诸实施。在南京临时政府所发布的30多件有利于民主政治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政令中,虽然有废除厘金和苛捐杂税的条文,但不切实际地提出豁免一切赋税,放弃了在经济上打击封建豪绅的有效革命手段,这不仅失去了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而且也导致失去了广大农民对革命政权的支持。

    第三,未能争取到江浙资产阶级的有力支持

    资产阶级是民主革命的载体,资产阶级的向背是决定民主革命成败的关键。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虽然有上层和下层之分,但都具有两面性和软弱性。其上层代表人物多在江浙,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雄厚经济基础。力,在政治上形成立宪派。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代表着资产阶级中下层的利益,经济实力不强,这就注定了必须积极地联系上层,才有可能分化中间势力,壮大自己,战胜敌人。故革命党人开始就应对立宪派采取有力的联合和笼络政策,以壮大自己的实力。在南京临时政府的组成上,孙中山注意到了这一点,采取“部长取名,次长取实”的政策。但在财经问题上,南京临时政府则注意不够,未能争取到江浙资产阶级的支持,让张謇、汤寿潜等游荡了出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汤寿潜“力辞交通”,远走南洋;张謇也不到南京就职。

    江浙资产阶级虽然曾赞助革命派反清,却对南京临时政府心存疑惧。当他们察视到列强属意于袁世凯时,便拥护衰世凯而反对孙中山。张謇一面密电衰世凯:“甲日满退,乙巳拥公,东南诸方一切通过”;一面借口外交两难,把持两淮盐政和地方税收,坚持“千万不可擅行挪用”,卡住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源。同时,张赛还致电南京临时政府,要求把中央造币厂划归立宪派控制的江苏省军政府管辖,并称:“总统无变更地方财政之权力”。张謇还抬出“勿扰商”的旗号,来对抗劝捐和财政体制改革。革命派失去了江浙资产阶级的合作和支持,犹如“舆脱辐”,难以前进。

    第四,在处理前清银行问题上,极为迟疑软弱    金融业既关系到国计民生,又是财经行业的血脉,是国家政权必须掌握的重要机构。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没有立即接管所在地区的大清、交通银行,而把它留给清政府官吏进行现金簿据的转移,迁避租界,成为负隅顽抗的基地。上海光复的次日,革命军以国民军政府的名义,通知上海的大清、交通两行,“所有帐目待派员调查清理”。两行均拒不遵命,由商股代表出面反对,各国在上海的势力也出面施加压力,军政府便作了让步,照会两行说:“深恐急起意外,本军政府再三图维,用先收回自保,要使中外侨民安于磐石,所有沪上官设银行司事人员,概行仍旧,以资熟手。”从中可以看出资产阶级革命派对中外反动势力的怯弱心理。后来,为解决财政困难,上海革命军都督府曾计划武力夺取大清银行,并从租界逮捕了行长宋汉章。但当列强一出面干涉,又连忙把宋汉章释放了,这充分表现了革命派的软弱。两行看清了革命政权的软弱,便一面借口保护商股,宣告“严守中立”(即官革两方面提款一概不付)表示对抗;一面又分散转移资金,从容逃匿。  广东、江苏等地的革命军也曾派人去接管当地的大清、交通银行,然而不是被抵制,就是只接收了一个空行。南京临时政府派人去接管南京交通银行时,早已是柜空人去,一无所获,却未进行追查。全国其他地方的接管工作也多是如此。银行没有掌握在革命政权手中,金融秩序自然混乱,税收流失也很严重。

  纵观中外历史,财政危机是导致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也是巩固新政权必须要解决好的首要问题。对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孙中山虽然非常重视,并着手解决,但由于不切实际地寄厚望于举借外债和劝捐,终归落空。而且没

有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关税、夺取银行、接收官办大企业以充实国库;没有没收皇族豪绅的土地,打击封建势力以巩固国基;没有充分利用东南财富之地区的经济优势以壮大自己。这既反映了我国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两面性,也充分说明了财经困难是辛亥革命失败的重要因素。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