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因素(2)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探索 作者:张世均; 胡大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因素,

    孙中山出于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做出变通性的让步,企图以国内大企业作为抵押,向国外贷款。对此,孙中山又遭到不少的责难和非议。张謇虽然曾提出过举借外债的建议,但此时却提出辞呈,表示反对。临时参议院中的立宪党人两次向孙中山提出质问,湖北省参议员还以辞职表示抗议。孙中山答辩称:“此事非弟不知权利外溢,其不敢爱惜声名,冒不韪而为之者,犹如寒天解衣付质.疗饥为急。”…黄兴也出面为孙中山辩解不以国家主权去换取贷款的坚定立场。民族资产阶级这种诚心希望各国贷款,而又害怕列强乘机侵夺我国主权的心理,正是我国民族资产阶级鲍软弱性与两面性的表现。他们希望佬外债以解决所面临的经济困难,结果必然使其愿望落空。

    在离北和谈中,相当多的革命党人反对议和,主张北伐。孙中山曾制订作战方略,计划分兵六路进攻清廷。为此,孙中山努力向日本三井泽竹借款以充军饷,并致电陈炯明说:“和议难恃,战端将开,胜负之机,操之借款。”但最终结果是借款协议被废,北伐告吹,衰世凯篡位阴谋得逞。正如日

本富崎滔天所指出:孙中山“单在钱这一点上便没有斗赢袁世凯”。

    由于革命派把财政出路寄希望于举借外债,而未立足于

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多方拓植经济基础,开辟财政收入来源,致使南京临时政府始终被困在严重财政危机之中,以致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买办势力的夹击下夭折。

  南京临时政府举借外债落空的主要原因在于:那时列强都已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不愿意让中国走上独立富强的道路,更不愿意给中国民主革命派以财政经济援助。面对革命带来的动荡局势,各国都想乘机扩大侵华势力。日本正图谋确立在华的优势地位;俄国准备武装干涉,肢解中国;英国在长江流域有特殊利益,因而与南方革命势力表面周旋,暗中破坏革命;美国不愿俄日势力过分扩张,主张列强联合干涉,但又鉴于中国革命形势的飞速发展,于是在“中立”的幌子下,扶持衰世凯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因而它们一方面在财政上援助衰世凯;一方面则拒绝南京临时政府的借款要求。当孙中山试图通过用一些大企业作担保向日本贷救时,英国便向日本发出抗议和警告,阻止此举,企图从财政上窒息国民党人。而当孙中山表示愿意让位给褒世凯时,列强确认“中国政府已统一在袁世凯的领导下”,才决定“解除其贷款封锁”,其目的是在对付日本的竞争,以维护英国“统治内河和海岸的贸易”的权益。英国又答应蛰款200万海关两给南京临时政府,用以赈济江淮灾民,支持褒世凯上台。  一个新建立的政权要面临严重的财经困难,是普遍的常见的历史现象。克服困难的主要出路必须靠新政权采取正确的财政政策,开源节流,开拓财源,保证供需,树立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指导思想。正确的财经政策的含义是:既要运用政权的权力多方组织财源,以保障供给,稳定政权;又要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打击敌人,保护人民,创建新的经济基础,以巩固政权。具体说来,南京临时政府应当没收封建皇族和大官僚的土地和财产,实行土地的资本主义改革,以争取广大农民对革命政权的支持,并接收官僚买办的大企业,夺取银行,控制住金融市场和税收机构,掌握住国家的财政经济命脉,从而为新政权奠定财经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充分利用英美日三国间的矛盾,采取适当策略争取外援,以摆脱财经困境。然而临时政府缺乏这样做的胆识和力量,以至铸成重大失误,其表现在.

    第一,南京临时政府未能利用东南财富之区的优势控制海关

    南京临时政府建立时,海关的主要征收机构均在革命势力范围内的南方,东南与华中各省既是经济心脏地区,又是中央财政的主要供给地,可以左右全局。新政权如果能果断地运用政权的力量,采取革命手段,可以在财政方面大有作为,支付军饷的行政费用是可以筹到的,进而对清廷实行财政封锁,迫使其崩溃,给袁世凯政权以沉重打击,促使各地方势力归附革命政权。当时,担任清廷内阁总理大臣的袁世凯就曾惊呼:“东南财富之区,归其掌管,……彼之根据愈坚,我则应接不暇”。这可以从反面印证其可行性。然而革命政权初期则热衷于劝募劝捐,继而则仰仗于举借外债,未能采取其它更为现实的有效举措,就地取财,结果丧失了创建充裕财政基础的时机。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5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