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因素

辛亥革命网 2011-03-05 00:00 来源:探索 作者:张世均; 胡大泽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论辛亥革命失败的经济因素,
 

 

    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着严重的财经困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解决经济困难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由于南京临时政府的财经政策存在着许多失误,致使南京临时政府经常处于经济危机之中,最终导致了辛亥革命的失败。本文从经济的角度研究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拟对南京临时政府在财经政策上的失误作一初步探讨。

一、南京临时政府面临的财政困难

  马克思主义原理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古今中外的历史表明:一种社会制度和一个政权的崩溃,除政治上的矛盾激化外,财政经济领域中的严重危机也是重要的因素;而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或一个新生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赊政治上能赢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外,获得必要的财政支援也是先决的条件。要使—个新政权得以巩固,相适应的财攻体l一是它的基础。否则,这个新制度或新政权,既难以建立,也难以巩固。马克思指出“欧洲从十八世纪初,没有一次严重的革命事先没有商业危机。1789年的革命是这样。1848年的革命也是这样。笔者认为1911年中国的辛亥革命仍然是这样。

  “辛亥革命后的共和国政府,首先为改变清代遗留下来的财政制度进行斗争。虽然各种财务名称和官僚结构变化了,但共和国政府比清政府更无力控制中国的收人来源。.南京临时政府无正常的财政收入,这是使孙中山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因而成为它面临的最大困难。“严重困难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独立各省的财政收入拒不上交,南京政府又要供给那么多军队。欲借外债,外国人又不答应,只得进行间接借款。”武昌起义后,各国借口保证外债和赔款本息的偿付,悍然窃夺全部海关关税,对革命政权实行财政封锁。进而列强公使团还成立一个委员会,强行“控制盐务方面的全部现金进款。作为主要财政收入的“地丁正税,廑课杂捐,或因革命而豁免,或因战争而短绌,征收无望,故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向总统府报告称:“自光复以来,各州县经征款项应化

归中央政府者,虽早经本部通电催解,而各省还未照解前来,以致收入亦无从概算。

    南京临时政府收入既无可靠的来源,支出却又十分浩大。它每年除要偿还各国的欠债约8920万元外,军队的饷费是最大的开支。武昌起义后,各地军队人数大增,如“江苏省有40∞名士兵,革命期间增加18万人。裁减后.1912年8月仍有10万人。”“水陆军约20镇之多”叭。仅南京“各志士组织敢死义勇进行诸队,将士不下30万众,”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合江淮闽浙各省编成二十有一师”。先后归顺革命政府的各地军队,均不断伸手向中央政府催要军饷。其次是政务开支。起义后各地建立起很多独立政府,如江苏省境内有四个都督府;安徽省境内有十六个军政府。它们各行其事,互不统属,形成称雄各据一方的局面,无论是采取合并、裁撤或认可的方案,均需支出一笔巨大的行政费用。再加上兴业、办学、赈灾、建设与社会福利等方面处处需敖,刻不容缓,各地要钱的电报纷至沓来。孙中山称:“中央政府匮乏已极。实无法支付每日近百万元的开支,致使财政部“彷徨终日,应付无方。”黄兴曾拟兴师北伐,直捣清廷,但也因财政困难未能出师。他为筹借军费,忙得“寝食俱废,至予吐血。,”实业部总长张謇感到困难太大,一筹莫展,跑到上海去休息了。财政总长陈锦涛是留美的财经专家,具有丰富的理财知识,颇得孙中山的赏识,也因困难太大,无所作为。二、孙中山筹借外债的愿望落空

  南京临时政府在财经困难面前,曾以支援革命相号召,多方发动各界群众募集捐款。解决燃眉之急,可是收效不大,所得微不足道,转而要求各地商会认捐助饷,也遭到冷遇。孙中山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准备借鉴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借外债以接济革命与建设的需要。武昌起义后,孙中山从美国取道欧洲回国,承担起与西方领导人谈判的重任;关健是争取英国的支持。孙中山在伦敦住了一个月,同英国政府就贷款问题进行了多次磋商。他认为:“中国革命运动目前的状况,恰似一座干燥树林的丛林,只需星星之火,就能腾起熊熊烈焰。这火星便是我所希望得到的五十万英镑。”

  对于借债和还债的问题,孙中山持乐观态度称:“一俟临时共和政府成立,则财政无忧不继,因有外债可借,不出抵押,但出四厘半利息,已借不胜借。~至还债之法,则道路一经开通,物产既销流,田土必涨价,将来由政府征取,民不以为病,而债可立还矣。”他还乐观地估计:仅土地登记税一基,新政权就可以牧入40亿元。“核定天下地价,……其革命后社会改良进步之增价,则归于国家,为国民所共享。”平均地权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首富之国。”这是孙中山在武昌起义前,阐述民生主义的一种理想,它必须在新政权建立和巩固起来后,才有条件争取逐步达到。在共和国刚诞生之际,面临着许多困难,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者就把这种设想当作现实,无异函饼充饥,实在是太天真稚了!  实际上,南京临时政府向外国乞求贷款,几经交涉,均无结果。纵然得到一点,到手辄尽,无济于事。从它成立到1912年4月。外债收入1079占总收人的53.84% ,如加上筑路借款,则占总收入的68.81%。南京临时政府举借外债既没有解决财经困难,反而引来了不少非议。批评者指出:列强的贷款“意在扩张商权,干涉内政,为文明的侵略,和平的进攻。”对于列强的图谋孙中山还是有所察觉和警惕的。他在同法国东方汇理镢行总裁西蒙的谈话中表示:“担心在各国政府支持下,又出现一个如同四国银行团那样强而有力的财团,而此一财团的目的,只不过想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已议定的财政政策,而与中国真正的利益相冲突,且可能演变成为控制中国财政和债务的工具。”所以,孙中山在寻求外债时,一再强调不失主权。但他后来想要在不失主权的前提下,举借外债以解决财经困难的愿望落空了。

 标签: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4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