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的辛亥革命疾风(2)
辛亥革命网 2014-02-27 00:00 来源:宿迁晚报 作者:宿迁晚报 查看:
点火种
一场革命呼之欲出
陆文椿(1861—1935年),原宿迁窑湾人。清光绪十九年考中举人。光绪二十一年赴京会试,同康有为、梁启超,在北京宣武门外松筠庵商议上书皇帝,请求维新变法(史称“公车上书”)。103天后,慈禧太后下令捕杀维新派,陆文椿逃回窑湾。宿迁县令陈杭下令抓捕他,他又逃到上海法租界。他先后参加过兴中会、同盟会及中华革命党。1908年,毕业于上海法政讲习所。同年,沂河洪水为患,骆马湖水灾尤甚。陆文椿向宿迁县令陈杭建议减免湖租却受到迫害,被迫流亡在外。
清政府为维持摇摇欲坠的反动统治,对办学校、办工厂等改良主义事物,并不加以严格限制。但对于反清的会党和革命党人,则残酷镇压,格杀勿论。当时宿迁驻有重兵把守,城区驻守备营,清军将领张勋部所属的江防营驻窑湾、皂河,马队五营、步枪一营驻农村集市,洋河、新安镇则各由一支游击队数百人镇守。这些清军首领,大部分坚持顽固保守立场,与革命为敌,他们的士兵和下级军官,则大多倾向革命。
辛亥革命前夕的宿迁,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尖锐复杂。加上新学人士及革命党人的宣传活动,觉醒的宿迁人民纷纷起来撵洋鬼子、捣毁教堂,饥民夺食、三元会聚众起义等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一个接着一个,这些斗争,为革命奠定了基础。
记录:血的抗争
张成仁现年66岁,解放前在东大街老红光饭店座下,四世经营名号为“宿迁益美酱园店”。 其曾祖父叫张史臣,是晚清贡生,1956年去世,时年87岁。张成仁曾听曾祖父讲宿迁辛亥革命史,那年农历9月13日,驻清江新军十三协起义,攻打江北提督署。消息传到宿迁,人心大振,宿迁县令陈杭却逆流而动,蓄意与革命为敌。
西乡丁宜才率先揭竿而起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11月2日,上海光复。5日苏州光复。农历9月13日,驻清江新军十三协起义,攻打江北提督署,革命形势迅速发展蔓延到苏北各地。南方大多数州县官吏,在革命洪流冲击下,随潮流、顺民意,拥护湖北军政府。宿迁县令陈杭却依仗清军势力,蓄意与革命为敌。
新军十三协起义消息传来,宿迁西乡的丁宜才、何乐天、蔡思九、蔡孝冉等积极响应,揭竿而起。丁宜才自任大元帅,何乐天、蔡思九任副帅,蔡孝冉为军师,他们聚众数百人,设指挥机关于褚庙。丁宜才等人原为会党,没有具体的革命纲领,也无新式武器装备,他们聚众起义后,忙着打开地主豪绅仓库粮食,救济贫苦百姓,对打击强大的敌人,没有足够的思想觉悟和组织准备。
封建反动乡绅蔡某,星夜奔走,将丁、何等聚众起义消息密报给县衙,陈杭当即下令“格杀勿论”。调集大批清军,将起义的丁宜才、何乐天等50多名革命骨干分子围困于褚庙。由于起义骨干人员力量不足,终寡不敌众,丁宜才、何乐天带人突围逃走,蔡思九、丁宜善等当场被捕,惨遭杀害。之后,丁宜才也在家中被捕遇害,其他人纷纷逃散,此次起义遂告失败。
1911年11月6日,十三协起义军部分士兵溃散,士兵中北方籍人,分水陆两路,往山东方向进发。县令陈杭对于十三协溃散士兵的陆路大队人马无法阻挠,只好任其通过。而对于由运河水路乘船的北上士兵,则派清军沿河布防,抓捕他们上岸。对零星散兵20余人则加以捕捉,待大队人马过后,以叛军罪名,将这些士兵枪杀于城汪西堤,妄图威慑革命力量。
北乡兴中会员再举义旗
丁宜才等人起义失败后不久,县北乡的兴中会员吴品玉、徐品藻、徐希真等人,收容十三协溃散士兵和武器,外加本乡青壮年百余人,组成起义军,按同盟会宗旨,宣传革命,推翻满清,建立共和,然后树白旗,宣布起义。陈杭知道吴、徐为兴中会员,又得知同是宿迁人的江北提督杨少农已经宣布独立,他对当时南北时局的变化,琢磨不定,不敢轻举妄动,更不敢随意镇压起义军。
与此同时,睢宁县兴中会成员陈醒之,得知江北已有军民统帅部和宿迁的吴品玉等人起义,便将收容的十三协人马及宿睢边界青年400余人,组成起义军,并通知宿迁吴、徐起义军在宿城会师,然后共同开赴清江,听候军民调遣。
11月13日,陈醒之率领起义部队来到宿迁,宿迁地区清军严密布防,起义军与清军在县城西南古城交战,清军马队五营统领龚炳全战败回城,随即令其哨官郭某携犒劳费五百银元与起义军议和,起义军坚持革命立场,拒不与清军议和,当场将郭某击毙。
陈醒之随后率领义军经过洋河前往清江,沿途受到商、绅、军、学各方面的热情迎送,声威大震。陈醒之率起义军走后,更有传前去清江请大炮攻打宿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