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与民族精神的培育

辛亥革命网 2022-02-17 08:39 来源:团结报 作者:张绪忠 查看:

抗日战争时期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以历史教育为主阵地,通过编写爱国主义的历史教科书,利用历史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观念。

  一个民族如果保有的土地丢失还可恢复,但有两件事是必须代代相传不能丢的:一是语言,一是历史。“如果一个民族的民众不知道自己民族的历史,不是可耻而是没有出息。二者结合起来,这个民族就剩下一堆仅有躯壳的动物。”可见,历史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必须重视历史,重视历史教育。

  近代以来,为了拯救民族危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中华儿女奋起反抗,谱写出了一曲曲爱国主义的赞歌。抗日战争时期就有这么一批人,他们以历史教育为主阵地,通过编写爱国主义的历史教科书,利用历史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民族观念。

  历史教育注重民族精神的培育

  在日本帝国主义大举进攻、企图灭亡中国的危急时刻,民族与历史的关系开始为人们所关注,历史科在学校中的地位也变得更加重要了。战时的历史教育“借历史来激发本国民族的精神以图自强,借历史来分析国际政治的大势”,成为寻求从精神上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有效途径。

晋冀鲁豫边区高小历史课本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从民族大义出发,依据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事实,有计划有目的进行,养成青年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精神。孙中山先生指出,我们要恢复民族的地位,先要恢复民族的精神……我们以后,对于这种精神不但是要保存,并且要发扬光大。吕瑞廷在编写《新体中国历史》时提出了民族主义的思想。他说:“民族主义之发达,历史之功居其半焉。”突出了历史的重要性,他认为这种见解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当时我国受列强压迫,国势阽危……爱国主义,抑亦时代之要求也。” “九一八”事变后,中华民族处于亡国灭种的边缘,知识分子积极提倡民族主义。他们认为,中小学历史教育“实为民族复兴运动之基本工作。小学历史教科书,实为民族复兴与运动之基本酵素,以其有潜伏的普遍力量故也。”

  历史教育和历史教科书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为民族主义摇旗呐喊的。自从近代出现历史教科书开始,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育就成为历史教科书编纂的主导思想,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纂更多的强调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们结合当时的国情,根据形势的变化适时地对历史教科书的内容作出调整。”

  抗战时期,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根据部颁课程标准,以民族主义为中心,根据历史史实,采用适合学习心理的编辑方法,注重文化制度的演进和社会生活现状的叙述,初中以人物为中心,高中以各项文物制度为中心,以养成民族道德观念,宏大历史教育为主旨。顾颉刚以各国为例,认为中国抗战时的情形和十九世纪中期的德国非常相似,他认为:“其实一个民族的历史,无论如何应该以民族精神为中心思想。一个民族假如忘记了它的精神,即使他能存在,也是不健全的民族了。”

  历史是祖先功业和国家民族文化发达由来的记录。抗战时期,灌输青年国家民族意识,培植舍身爱国的革命精神,往往从中小学的历史教学入手。首先,在历史教学中阐明中国历史的悠久,揭示中华民族缔造的艰难,这能够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其次,说明中国版图的逐渐扩大,后世子孙应该加紧保卫我们的国土,绝不让予外人毫厘。这可以增强青年的国民责任心。再次,说明中华文化的伟大,发扬中华民族的固有精神。还有一点,就是历史教育工作者应该“把民族英雄的故事特别向青年讲述,使他们发生敬佩,由敬佩而模仿由模仿而创造”。

复兴历史教科书

  这一时期出现了历史分期以民族分合为标准的历史教科书。梁园东编著的《新生活初中教科书本国史》以民族的分合为标准,将中国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将秦汉以前定为第一时期,这一时期为原始民族的冲突混合时期。秦汉到南北朝为第二时期,这一时期秦统一结束了原始民族的冲突,秦汉和匈奴之间战和不定,后西北民族入侵,构成了汉末两晋南北朝的混乱局面。这一时期共八百多年,文化制度等逐渐发展。第三时期从隋唐到元朝末年,这一时期从分裂到统一,又从统一逐渐走向分裂,辽金元北方民族入侵,宋朝南迁。这一时期“以文化论,宋代之诗词古文禅学皆承唐后并无时代特点,虽有理学开明代学风,然宋代制度与风尚,统御唐者实较明为多,与唐作一期研究,自较便利。”第四时期为明清时期,第五时期为辛亥革命开始至当时。这五个时期的分法是依照民族的分合为依据的。

  多数有识之士都关注历史教育问题

  历史教育是人民行动准则的教育,历史是激发和培植民众爱国家爱民族思想的最有效工具。“兹当历史科发射曙光的时候,如何加强历史教学问题,实有研究之必要”。一国的强弱盛衰以历史教育为转移。抗战时期,历史教育工作应引起特别的重视,“历史课程的改进是刻不容缓的。关于改进历史课程,首先须改进历史教学目标”。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者李季谷提出了新历史教育论。他指出:“新历史教育的使命,是要使国民人人都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自觉!而其真正目的,仍为养成一般国民之‘民族至上’‘国家至上’的信念,确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信条。”

  我们对于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有爱护之心,则必先对于这个民族或国家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现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何士能指出:“一个民族或国家要培养人民的爱民族心和爱国心,就必须要有国家至上、民族至上的精神,则必先发展史地教育。而历史教育尤为整个民族或国家的精神之所寄,关系更大,因此近世各国如德苏等,无不尽量地发展历史教育。”此语进一步点出了历史教育的重要意义,值得我们作进一步的思考。杜维明也指出:“世界上有古无今的文化很多,有今无古的文化也很多,而有古有今的文化则相当少。像中国这样波澜壮阔的文化传统简直是独一无二的历史现象。”历史教科书的任务就是要把悠久灿烂的中华古代文明的史实,传授给青年一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民族自尊教育。尹炎农认为:历史教育应从两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借助历史以培育国民的民族意识,发挥民族精神以图自强。“要说明中华民族建国的情形及其与外民族斗争同化之经过,使青年知祖先创业的艰难;阐述中国固有文化之崇高与伟大及其在历史上之光荣,以坚定全民族的自信力;阐扬中国固有道德的高尚,养成学生忠孝仁爱礼义廉耻的美德;赞扬中国历史上忠烈志士之懿言伟行,以培育青年的忠诚勇敢和牺牲奋斗的精神;痛述中华民族近百年来遭受列强的压迫,及割地赔款的奇耻大辱,以激发青年的爱国心,说明为民族争取生存的途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民族观念。同时,有学者指出,抗战时期充分发挥了乡土历史教材的作用。利用乡土教材,可以启发学生热爱家乡的观念,然后推而广之,启发其爱国家爱民族的思想。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为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民国历史教科书演进的文化透视”(21FZSB009)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