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共合作与上海大学

辛亥革命网 2022-01-18 09:09 来源:团结报 作者:林威杰 查看:

回顾上海大学校史,不难发现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于右任、邓中夏与瞿秋白等多位国共两党领导人,对推动上海大学的建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他的救国为民精神对国共两党影响深远。在共产国际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曾携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开启国共合作的新征程。上海大学的创立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事件,是第一次国共合作体制下的结晶。国共两党皆对学校赋予培育革命人才的使命,她培育的学生为中国革命事业挥洒了青春的热血。

  回顾上海大学校史,不难发现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于右任、邓中夏与瞿秋白等多位国共两党领导人,对推动上海大学的建校有着直接或间接的作用。有孙中山的支持、于右任的出任,上海大学在创校之初站到了革命的风口浪尖,但若没有邓中夏、瞿秋白等共产党人的协助,上海大学则很难跃上历史的舞台。可以这样说:“上海大学见证了国共两党的竞合,国共关系同时也影响着上海大学发展的进程。”

  上海大学成立的历史背景

  1922年,因陈炯明的叛变,孙中山由广州转赴上海。此时,恰逢位于上海闸北青岛路的东南高等专科师范学校发生驱逐校长事件,学生起初希望由共产党来接办学校,但在多方考量后,认为请国民党出面对日后比较有利。于是,学生请命孙中山改组该校。孙中山任命于右任为校长,并将校名改为上海大学。至此,“上海大学之名遂涌现于宇内,而革命风云亦弥漫于东南矣”。国民党接办上海大学的目的是“养成三民主义的建国人才促进文化事业”,于右任更以“实现三民主义完成国民革命,建立三民主义的中华民国之重任”来训勉同学。这也让上海大学在创校之初便有着浓厚的革命气息。

上海大学西摩路校址

  于右任接任校长后,自认为是“不学之身”,便商请李大钊协助办学,再由李大钊推荐邓中夏与瞿秋白。于右任聘请邓中夏任校务长,瞿秋白担任教务长兼社会学系主任,自此开启上海大学与中共的深刻联系。在邓中夏的领导下,上海大学引进不少共产党员,或者是与共产党亲近的人士,社会学系更是其中的红色阵地,其教职员有施存统、蔡和森、恽代英、郭沫若等人,这让上海大学逐渐成为共产党培育人才的重要摇篮。

  由于上海大学“系基于总理之意而产生,故凡本党先进及与本党接近之专家而寄居沪上者靡不参加,或为校董或为讲师或为教授或充任职员。”在校董会上,聘请孙中山为董事长,张继、柏文蔚、章太炎、简照南、王一亭、张静江、孙科为校董。同时,校长于右任、学务长叶楚伧、教授邵力子以个人的威望与人际关系,加上国民政府极度重视该校发展,因而聘请不少学、政界著名人士来校讲座,如廖仲恺、章太炎、胡汉民、戴季陶、孙科、胡适等人。

  上海大学对革命的贡献

  上海大学培育革命之人才,是“东南革命文化火药库”,国民党高层多次到学校演讲,“无不以读书不忘革命之深意鼓勉同学”。共产党对上海大学也着力甚深,“我们在大学部发展建党工作,在中学部发展建团工作。由于党的坚强领导,教师们认真教导,全校师生努力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政治觉悟逐步提高,很多人走上革命的道路”,“上大办得好,是制造炸弹的地方”,“课堂里时有穿工装蓝布褂的人来听课,据说是高年级同学到工厂区去参加革命工作,到了上课时间来不及换衣服,就匆匆而来”。在欧美国家眼里,上海大学是培育共产党人的地方,是“布尔什维克的温床”。

《上海大学章程》

  在这样的背景下,上海大学学生也多次组织群众起来反抗一切不平等的压迫,因而遭到“军阀及帝国主义仇视”。1925年“五卅惨案”轰动了全国,上海大学学生何秉彝被害,并造成多人伤亡。6月4日,英、美两国的海军陆战队包围上海大学西摩路的新校区,封闭学校,解散学生会,并将代理校长邵力子驱逐出租界。人在河南的于右任连夜赶回上海主持工作。整起事件最终在于右任的协调下暂时平息,但也能从中看出上海大学革命的基因已深深刻画在每一位上大人心中。“上大之炸弹果然爆发矣”,于右任对于上海大学学生在五卅运动中反对帝国主义的表现甚感欣慰,“我校员生并不以此而气馁,反再接再厉从事于更壮烈之反帝斗争,一时革命高潮汹涌澎湃,而影响东南影响全国,遂造成极度浓厚之革命空气。”

  上海大学与国共合作

  在大革命前,上海大学是国共两党在沪重要根据地,学校师生除课业的学习外,也进行着“军事上之联络与组织工作”。黄埔军官学校第一期在上海招生,便是由上海大学主持考试事宜,并将考场设置在学校,不少上海大学学生投笔从戎,用实际行动投身到革命的队伍中。当北伐军逼近上海之际,由上海大学师生组织群众与军阀做激烈战斗,“本校同学牺牲于是役者亦不知凡几”。然而,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致使国共合作破裂,上海大学遭到国民党反动派部队查封,导致在校700余名学生被遣散。虽说如此,上海大学师生仍用不同的方式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历史的因缘际会,让一所孕育三民主义人才的阵地变成“赤色的大学”。造成这样的结果,也许如同于右任当初的办学理念一样:“我办上大,没有别的意思,只想把上大当作一个大炸弹,向帝国主义,向封建社会的废墟投去!”关于上海大学的历史评价,如同于右任所说的,“上海大学致力于社会文化运动的历史虽短,可是其在中国革命过程上影响实大,固不能无传,亦不能无赞”。

  (林威杰,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