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渊、萧惠长:兴宁一中创校奠基人

辛亥革命网 2022-01-27 10:05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陈超 查看:

无论从哪个角度,何子渊都是兴宁一中的创办人之一,对此,毋需遮掩和含糊。

  中国高校之窗“全国高校信息查询系统”网站,“全国中学库”《兴宁一中简介》里面有一句话:“兴宁一中由时任兴宁县长萧惠长创办于1906年。”

  严格来说,兴宁一中不能简单的说,由某个人创办,萧惠长当时也不是兴宁县长。提起兴宁一中的校史,只着重介绍萧惠长是学校的创办人,以萧惠长倡办兴民学堂、参与兴宁简易师范科事务而言,并无不妥。但兴宁一中的成立时间是1929年,由三校合并,实际上,由县立和兴民两校合并而成。从起始到现在,参与其事者甚多,其中就包括当时的兴宁督学、兴民学堂首任学监、校董何子渊,首任监督丘逢甲。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何子渊、丘逢甲等人也是兴宁一中的创办人。

 

  据2006年出版的《广东省兴宁市第一中学校志:百年树人》记载:兴宁市第一中学成立于1929年,由县立中学、兴民中学、高级中学三校合并而成,简称:兴宁一中。校本部就设在学宫,称南院,原兴民校址为北院。其中县立中学前身为简易师范科,兴民中学前身为兴民学堂,高级中学前身为县立、兴民两校。解放后,县政府将1944年创办的县立女子中学和1943年创办的县立师范学校、县立商业学校并入一中。校本部仍在南院,初中部设于青眼塘、马鞭岭、神光山。

  由此可知,兴宁一中的前身(根),实际上是两所学校:一是简易师范科,二是兴民学堂。

  何子渊与兴宁简易师范科的关系:根据1936年出版,现珍藏于省立中山图书馆特藏部,历史学家罗师杨的《希山丛著》第三册,第32页,关于何子渊六弟、民主革命先驱《何君贯中墓志》铭文记载:“长兄子渊先生,绩学通方,戊戌后,鼓吹新学尤力。”

  “绩学”指饱学之士,“通方”指通晓为政之道。何子渊当时是兴宁督学,清政府还专门为他配置了一顶官轿,何氏后人一直将其珍藏至“文革”时期。“戊戌”指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之前,他就已经身体力行,参与政事,宣传西学,创办学校。1898年戊戌变法之后,他宣传、倡导新学尤其积极、努力。由此可知,何子渊当年作为主管教育的官员,1906年他参与清政府设立“简易师范科”事务,是他的职责所在。

  1907年,官立简易师范科改办中学预科,何子渊曾推荐自己的本家堂侄,石马区、马上村人何尚澄入职,担任学校的总务,负责后勤工作,当学校人手不够时,由他代理音乐教师之职。1908年,中学预科更名为官立公学堂。1909年,官立公学堂迁入兴宁学宫。1912年,官立公学堂更名为“县立中学校”。

  何子渊与兴民学堂的关系:据《希山丛著》第八册,第20页《罗师杨年谱》记载,“光绪三十年(1904)春二月,兴民学堂开成立大会,公推何子渊、罗则桓为学监。”文中的“学监”,指清朝末年清政府在中等以上学堂设立的学官,也称“监学”。

  另外,《希山丛著》“兴民小史”一章提到,当年兴民学堂由萧惠长倡办,还聘请蕉岭丘仙根(逢甲)担任监督,挂职一年余。1913年,兴民学堂更名为兴民中学。

  何子渊与高级中学(县立、兴民合办)的关系:据兴宁县教育局教育志编辑室、兴宁县教育学会1987年合编出版的《兴宁县教育志史料汇编》第二辑,第57页记载:1905年底,何子渊因公务繁忙,待兴民校务走上正轨后便辞去学监职务,专事在全县推广新学,“但仍长期任兴民校董,对兴民重大设施,既参与其议,也多所赞助。”从中可以看出,何子渊当时虽然辞去了学监一职,但他仍然长期担任兴民中学的校董,参与兴民中学重大事项的商议和决策。

  1928年春,兴宁县立中学和兴民中学同时开办高中,因当时的宣传工作不到位,再加上群众认识水平不高,报名的学生非常之少,如果两校独立办学,强行开班,势必会增加学校和政府的财政负担,而难以为继。何子渊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后由兴民中学董事会出面与县立中学蹉商,以县城的文昌祠为校址,将两校高中合并办班,另设高级中学一所。最后,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两校高中部终于转危为安,新学校以“高级中学”命名,并于同年秋季,正式开学。

  何子渊与兴宁一中的创办:1929年,随着县立中学、兴民中学高中部的合并,县立、兴民两校的来往越来越频繁、密切,再加上生源大量增加,以及后来国内形势的变化,何子渊发现,省内已出现个别学校,通过合并重组方式,做大做强的成功案例。于是,为了不落于人后,同时也为了两校能够取长补短,走上更好的发展道路,他审时度势,当机立断,以兴民中学董事长身份【第29期《兴宁风采》,第148页《兴宁先贤事迹》之21记载:何子渊从1909年起,兼任兴民董事长】多次主持召开兴民中学董事会议,向全体同仁讲明利害得失,规劝大家放下个人利益和恩怨,减少行政开支,统一思想,集中精力,争取将已有26年办学历史的私立中学与县立中学强强联合,并成一间学校,以此来实现资源共享。同时,何子渊还利用自己的人脉,理顺各方关系,委托有关人员,将三校合并的“省立”方案报备广东省政府,争取省立。

  虽然终因当时的历史条件限制,“省立”未能如愿,最后仍以“兴宁县立第一中学校”具名,挂牌招生。但是,仅用不到一年时间,便将三间中学合并成一间中学的成功创举,却从此开启了兴宁教育事业的崭新里程,翻开了兴宁中学教育的新篇章。

  何子渊与兴宁一中的发展:民国元年,何子渊曾经被公推兼任兴宁首任议长,但他从未离开过教育战线。子渊先生虽然不在学校领取工资,但他却时刻记挂着三校合并后的一中,只要有时间,他都会尽量到学校去走一走,看一看,听取师生们的汇报,妥善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让师生心情舒畅,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竭尽所能,疏通和理顺一中管理层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通过上传下达,让各项工作尽快走上正轨,从而使新成立的兴宁一中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教育质量稳居同时期、同类学校的前列。

  据《兴宁县志》记载,就在何子渊即将退休前一年,也即是1939年,兴宁一中迎来了史上最辉煌的时刻,一中高中毕业生参加全国国立院校统考,总成绩及录取率均名列前茅,居全国之“次优等”,获教育部嘉奖。翌年,总成绩及录取率又稳居全省第一名,这一记录一直保持到现在,讫今已80余载,仍在激励着兴宁一中师生砥砺奋进,勇攀高峰。

  何子渊与一中的师生情谊:鉴于何子渊与兴宁一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早年,在一中念书的罗映球曾拜子渊为师,子渊亦请罗映球教他的外甥王立木刻技艺和作画。王立经过自己三年的刻苦努力,终于学有所成,没有辜负舅父的期望,考上了高等学府,跟罗映球一样,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中国著名画家,蜚声海内外。王立曾经担任广东画院秘书长、中国版画家协会理事等职。

  1939年,当何子渊准备离开兴城,回石马养老的时候,罗映球曾泼墨挥毫,代表兴宁一中师生,给恩师赠送了一幅主题叫“木棉报春”的国画。款识曰:“紫房日照胭脂影,素艳风吹腻粉开!特赠子渊先生留念并绘像。”其中的“紫房”,原指太后居住的宫殿,皇上出生、成长的地方。这里特指哺育学子成长、诧紫嫣红、落英缤纷,花盛果硕的一中校园,并借此比喻子渊先生与兴宁一中师生之间亲密无间的鱼水之情。

  就在何子渊离开兴宁县城,回石马居住的前一晚,当他预感到这次离开,很可能再也不会回来,再也没有机会跟师生重聚时,心情无比沉重。他曾一字一顿,语重心长地对前来告别的弟子们说:“明天,我就要回石马了,该交待的事情也交待清楚了。我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好为人师。而最大的幸运,也正是有你们这群学子的陪伴。一直以来,最让我牵肠挂肚,放心不下的,也是你们这群同学。而现在,最让我牵挂的,却是大家的学业和功课哦。现在,时候也不早了,来日方长,大家都请回吧……”说完,他便闭门谢客,盘腿而坐,静待黎明的到来。第二天一大早,由何子渊的专职跟班,石马柳塘何文翰等人陪同,簇拥着,坐着轿子,抬回石马。天不假年,第二年秋季,子渊先生不幸中风辞世,享年77寿。

  温克威县长亲临石马扶灵,主持葬礼,盛况空前。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师恩情重,何子渊先生晚年最难以割舍的,仍然是他与兴宁一中师生之间的那份情缘。

  总结:

  一、从何子渊是清末和民国时期兴宁教育的实际引领人看,他应是创办兴宁一中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二、从何子渊与兴宁一中创办时三所组建学校的渊源看,他是兴宁一中的前辈和先贤。

  三、从兴宁一中师生对何子渊的情谊看,他对兴宁一中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许多贡献。

  很多历史都是随着史料的挖掘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完善的。

  兴宁一中的历史与梅州中学的历史有许多相似之处。过去梅州中学也存在把最早的创办人忘掉的情况,直到前几年才有学者发现并提出这个问题。下面是2017年7月17日《梅州侨乡月报》登载的《北门岗上务本中学堂,开启梅州中学辉煌历史》一文中的一段话:

  “提起梅州中学校史,着重介绍黄遵宪是学校的创办人。以黄遵宪倡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而言并无不妥,但务本中学堂的创立时间比其他三间学校早,且梅州中学校址正好是务本中学堂的原址,从这意义上讲,黄墨村与吴登初是梅州中学创校奠基人。”

  同样道理,1906年,清朝政府设立“简易师范科”时,何子渊是当时兴宁主管教育的官员;1903年,兴民学堂创办之初,他又是清政府派去的首任学监,因而两所学校的创办都与他有关。再加上1928年秋,县立中学高中部与兴民中学高中部合并成高级中学,1929年兴宁一中由县立、兴民、高级三所学校合并成立时,何子渊仍是兴民中学校董,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兴宁一中的创办。

  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何子渊都是兴宁一中的创办人之一,对此,毋需遮掩和含糊。至于创校时间,为了与后来,即1956年,一中校本部从学宫迁出后,县人民政府为了纪念兴邑办学先贤对兴宁文化教育事业所作的贡献,在原址复办新的中学(兴民中学)有所区别,把创立时间定为1906年,前身定为“简易师范科”,也说得过去。但在确定创办人时,希望能不割断历史,不忘其最早的奠基者,这样才比较合理、公正,才不会被后人误以为数典忘祖。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明确何子渊、萧惠长、丘逢甲等人为兴宁一中的创校奠基人,确有其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