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梦

辛亥革命网 2018-03-23 10:39 来源:团结报 作者:严佳亮 查看:

孙中山先生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思想家和先行者,提出了诸多伟大的构想。在孙中山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教育思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孙中山先生作为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伟大思想家和先行者,提出了诸多伟大的构想。在孙中山先生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中,教育思想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笔者认为完全可以说孙中山先生还是一位伟大的民主革命教育家。这是因为孙中山先生拥有切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即独立办学的成功经历,同时他自己还具有比较完备、独立的教育理论。

  切实的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家首先是位教师,有教育教学的实践经历。教育家和学生是密不可分的,没有教育的对象就不能称之为教育家。教育家不应该是评选出来的,也不能是自发地产生出来的,教育家在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环境和背景下产生,没有这个大环境就没有产生教育家的客观条件,个人的主观因素也是一个极重要的条件。笔者在此简要介绍一下孙中山先生所亲自创建的三所学校。

  1、青山军事学校——振奋尚武精神、培养革命军事人才

  孙中山先生于1903年8月在日本东京创立青山军事学校。1900年,兴中会发动惠州起义后,革命风潮蔓延全国。当时,自费赴日本留学的青年学生之中有不少希望能够进入日本的陆军学校学习军事。但由于腐朽没落的晚清政府规定,凡投考外国军事学校的学生,必须由各省督抚保送;一切非公费生均不得投考日本的军事学校,并由清政府驻日本公使蔡钧照会日本政府协助执行,因而普通人是无法投考日本军事学校的。当时,孙中山先生正在日本策划反清革命活动,他有感于革命需要大量军事人才,同样也为了振奋中国学生的尚武精神,便请支持中国革命的日本友人帮助,在东京附近的青山设立革命军事学校,培养有志于献身革命,立志推翻帝制的爱国留日青年学生,并聘请日本陆军上尉小室健次郎为助教。这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革命军事学校。其所教授的课程内容包含有阵地战、游击战等方面,课程精简扼要,切合实用。

  第一期招收的学生有李自重、黎勇锡、翁浩等十四人。学生入学时须当众宣誓。誓词为中国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可见这所革命军事学校的教学目的是很明确的,即推翻帝制,建立共和。虽然,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因缺乏有效的思想教育措施于开办四个月后解散。但是却对当时中国社会还是有影响的。一些参加过短期培训的爱国留日学生在不同程度上把他们在青山革命军事学校学到的军事知识,投身革命,带入中国社会。

  2、黄埔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

  黄埔军校,既是历史起点,也是历史的转折,永远是人们心中的丰碑。黄埔军校原名陆军军官学校,位于广州市黄埔区长洲岛上。它是1924年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创办的一所新型陆军军官学校,是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的产物。其以“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为宗旨,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军事人才。国共两党都派出了一批重要干部参加领导工作。校内首创党代表制度和政治工作制度。蒋介石任校长,廖仲恺任党代表,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叶剑英任教授部副主任,恽代英、聂荣臻等共产党人担任教官及各方面负责工作。

  黄埔军校贯彻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积极开展革命宣传,支援工农运动,进行统一广东革命根据地斗争和北伐战争,成为国民政府的支柱。军校师生在反帝反封建,争取国家统一的斗争中,建立了铁的纪律,形成了亲爱精诚,团结合作,卫国爱民,不怕牺牲的作风,被称为黄埔精神。军校名将辈出,战功显赫,扬威中外,影响深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显赫的地位,激励着一代代中国的有志青年。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开学典礼在军校大操场举行,这是一个教育奇迹的开端,从此威名远扬的黄埔军校就此诞生,在后来的日子里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国。

  3、中山大学——诞生于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兴起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时

  中山大学是由孙中山先生亲手创立,有着一百多年办学传统的综合性重点大学。今日的中山大学,由1952年院系调整后分设的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而成。1924年,在广州主政的孙中山先生亲手将清末以来在广州地区建立的实行近代教育模式的学校,包括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广东公立法科大学以及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等整合为一体,创立国立广东大学,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学校于1926年8月17日定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其后,广东公立医科大学、国立广东法科学院、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工学院先后并入。2001年10月,原中山大学和中山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中山大学,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结构,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药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

  独立完备的教育理论

  孙中山先生是20世纪中国三大世纪伟人之一,他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我认为能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并不在于其有没有教育学方面的学术专著,关键要看教育实践成果。孙中山先生虽然没有专门的教育学专著传世。但是,他的教育思想是融入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孙中山的思想中。伴随着中国革命的进程,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这个事实谁也无法否认。

  1、 “教育立国、人才兴邦”

  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思想极具中国特色,具有革命性、普及性、实践性和开放性。“教育立国、人才兴邦”理念是孙中山先生革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894年6月,孙中山先生在《上李鸿章书》中就指出“所谓人能尽其才者,在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也。夫人不能生而知,必待学而后知,人不能皆好学,必待教而后学,故作之君,作之师,所以教养之也。”同样他在《致郑藻如书》中详细论述教育与人才培养、国家富强关系甚大,而忽视教育是造成国家颓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急切地提出要广设学校,培养人才,强调这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作为中华民国的创始人,孙中山先生一直主张,要振兴中华,就必须振兴教育,坚持教育置于国家发展之本的战略地位。我认为在他为中国革命奋斗的四十多年中,为早期现代教育倾注了很多心血。

  2、“教育之道,贵在普及”

  翻阅《孙中山选集》可以发现孙中山先生对于教育具有他自己独特的观点,如他认为“圆颅方趾,同为社会之人,生于富贵之家即能受教育,生于贫贱之家即不能受教育,此不平之甚也。社会主义学者主张教育平等,凡为社会之人,无论贫贱,皆可入公共学校,不特不取学膳等费,必须要全国的人民,都要有体育、智育、德育的人格才好。”又如他提出“非学无以别其才”“非学无以成其用”等观点。孙中山先生一生提倡通过教育来提高国民素质,始终主张有教无类,他一生所倡导的天下为公的精神当然也包括他认为受教育是人民的基本权利,教育必须人人平等。孙中山先生普及教育的主张涵盖了儿童教育、成年教育、职业教育、女子教育、军人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继续教育、终生教育等。他积极提倡女子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理念在当时的中国具有先进性和平等性,非常了不起!

  3、“女子教育为最要之事”

  孙中山是位大革命家,他坚决反对犹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女子无才便是德”等封建的落后于时代的观念,他大力提倡女子教育与男女平权。他认为“重视普及中国女子虽有二万万,惟于教育一道,向来多不注意,故有学问者甚少。”女子教育,呼吁争取女权的革命主张对中国女子教育的推动与影响是很直接的。在辛亥革命时期就涌现了多位女性革命领导人,最著名的莫过于“鉴湖女侠”秋瑾烈士。秋瑾被捕以后,她最后写下的一句话是:“秋雨秋风愁煞人”。在审讯她的时候,她只陈述了自己的主张,对革命的活动一字未说。最后她说:“革命的事不必多问,要杀要剐随便吧!”1907年7月15日,秋瑾就义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虽然要摧毁几千年来封建专制对妇女的禁锢与对女权的剥夺实属不易,但的确推动了时代的进步。北伐以后,女子求学才成为普及的教育制度,我国妇女素质才得以普遍的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妇女能顶半边天的思想更是深入人心。

  4、“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皆列于学中”

  孙中山先生在上海莫里爱路寓所(今上海孙中山故居)完成《实业计划》一书,在书中他提出发展实业是“中国存亡之关键”,并在汇编而成的《建国方略》中系统阐述了发展实业的基本构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要培养大批工程师和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他认为,欧美国家于近世崛起,深得三代之遗风,学校遍布国中,人无贵贱皆勤奋于学。学校所学科目包括“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各科目设有专门的教师,津津启导,虽理至幽微,事至奥妙,皆能有法以晓谕之,有器以窥测之”“其所学由浅而深,自简及繁”,使学生“智慧日积”。

  而中国在近代之所以衰弱,实业不兴,与中国传统上重“文”(科举考试制度)不重“术”有较大的关系。“中国数千年来,以文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贼海盗,无不羡仰文艺。其弊也,乃至以能文为万能。多数才俊之士,废弃百艺,惟文是务,此国势所以弱,而民事所以不进也。”孙中山注重兴学养才、因地制宜发展实业教育的思想对民国的职业教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民国时期,全国各地纷纷开展农业、工业、商业、商船等实业教育,并注重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的结合。职业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当时建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影响深远。

  5、“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

  孙中山非常重视受教育者的“立志”。他反对当时许多读书人只为谋求个人幸福的学习目的,认为这些人都是胸无大志。他对封建主义的求学只为做大官的思想给以斥责。他说“立志是读书人最要紧的一件事”,青年学生要立志“为大家谋福利”。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讲中,他要求各将士要有革命大志和精神,为革命成功而战斗,如果没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学到老,死记得满腹的学问,总是没有用处。我认为当前凡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事就是大事,立志做大事与立志做大官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立志做大事,体现的是执政为民的公仆意识。而立志做大官,则是官本位思想的表现。只要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做好了,百姓拥戴、就可以挑更重的担子,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大事与小事、大官与小官,都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最小也是大事;人民群众认可的好官,最小也是他们心目中的大官。做好了大事比做大官的价值更大。

  (作者单位:上海孙中山故居纪念馆)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