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研究检视——基督宗教与中国近代教育事业(3)

辛亥革命网 2017-06-27 09:26 来源:《西部学刊》2017年第4期 作者:赵晓阳 查看:

教育作为基督宗教三种主要传教方式之一,其活动在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促进了中国近代教育体制的开启和完善。

  多位学者以个案方式,研究了收回教权运动在不同学校的部门的回应,其中夏、程文是本领域少见的以中学为讨论对象的研究文献。20世纪20年代,在民族主义压力下,各地教会教育机构开始向当地政府立案,以期获得社会认可。以位于四川的华西协和大学为例,由于南北政府都颁行了立案法规,鉴于其时四川所处的特殊处境,华西协合大学决定率先得到四川地方当局的认可。在这种情况下,华西协合大学在1926、1927年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满足立案要求,并于1927年底在省教育厅获准立案。华西协合大学的立案过程清晰展现了华大在具体的地方处境中对立案这一“国家”规定的地方响应。同时,它也为20年代“国家政治”在“地方”的运作实践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案例。[25]

  在这个广泛性的社会活动中,中国社会几大政党均采取了积极参与的态度,如正处于改组之中的国民党、刚刚兴起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青年党,虽然因各党主张的差异和参与方法的不同,各自起到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但政党介入是今天研究收回教育权运动中,绝对不能忽视和绕开的关键方面。[26]

  传教士与中国教育事业关系是中国学术界研究比较充分的领域。1978年以前,这类研究文章主要在帝国主义文化侵略的前提下开展研究。1978年以后,研究文献大量涌现,对传教士、传教机构在近代中国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评价也趋于客观。但是其中也隐约看到另外一种现象,一些研究文章结论过于“溢美”,有意无意否认教会兴办教育过程中的宗教、政治前提。与针对基督宗教得其他研究领域一样,在教育传教方面,部分研究文献确实存在罔顾中国近代历史大背景,基于信仰偏好进行主观、非理性评价的问题。基督宗教与中国近代教育事业关系的研究,分布广泛,数量较多。除学术期刊所载论文以外,还有专著、译注、学位论文和学术集刊论文等多种形式,对于这部分研究成果,还有待进行针对性的专门回顾。

  注释

  [1] 郭吾真.李提摩太在山西的侵略活动[J].史学月刊,1964,(4).

  [2] 谢昌逵,洛寒.亲美崇美思想怎样侵蚀了燕京大学[J].人民教育,1952,(5).廉立之.帝国主义利用基督教对近代山东的侵略[J],齐鲁学刊,1980,(2).

  [3] 吕达.近代中国教会学校述略[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1987,(3).张奇.教会学校与美国对华文化渗透[J].学术论坛,1991,(2).

  [4] 曾钜生.西方教会在华办学问题初探[J].杭州大学学报,1987,(12).

  [5] 崔丹.晚清寓华新教教士与近代教育[J].近代史研究,1990,(3).史静寰.美国现代派传教士教育家的形成与中国教会学校的改革[J].美国研究,1991,(3).王立新.晚清在华传教士教育团体述评[J].近代史研究,1995,(3).

  [6] 鲁珍晞.中国教会大学史1850—1950[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

  [7] 徐以骅.教育与宗教:作为传教媒介的圣约翰大学[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9.

  [8] 胡卫清.普遍主义的挑战:近代中国基督教教育研究(1877—1927)[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9] 史静寰.近代西方传教士在华教育活动的专业化[J].历史研究,1998,(6).

  [10] 胡卫清.美国监理会在华教育事业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9,(2).

  [11] 仇世林.美国传教士与中国近代学校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5).

  [12] 刘凌斌.基督教会与晚清台湾的教育事业(1860—1895)[J].宗教学研究,2008,(2).田正平,教会大学与中国教育现代化[J].文史哲,2007,(3).田正平.教会大学与中国现代高等教育: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中心[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13] 吴梓明.义和团运动前后的教会学校[J].文史哲,2001,(6).

  [14] 刘卫,徐国利.胡适论西方在华教会教育[J].安徽大学学报,2005,(5).

  [15] 刘家峰,刘天路.抗日战争时期的基督教大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16] 周东华.民国浙江基督教教育研究:以“身份建构”与“本色之路”为视角[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17] 马敏.抗战期间教会大学的西迁:以华中大学和湘雅医学院为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2).余子侠.抗战时期教会高校的迁变[J].抗日战争研究,1998,(2).任祥.抗战时期私立武昌华中大学在大理的办学实践[J].大理学院学报,2004,(2).

  [18] 杨大春.南京国民政府的教会学校政策述论[J].苏州大学学报,1999,(2).杨思信.民国政府教会学校管理政策演变述论[J].世界宗教研究,2010,(5).

  [19] 刘家峰.论抗战时期基督教大学与国民政府之关系[J].史林,2004,(3).

  [20] 周谷平,孙秀玲.挑战与应对:近代中国教会大学的社会服务[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4).孙秀玲,程金良.近代中国教会大学走向社会服务的原因分析[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

  [21] 孙秀玲.近代中国教会大学走向农村的历史考察:以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会大学社会服务的策略转移为中心[J].民办教育研究,2008,(5);马长林.基督教社会福音思想在中国的实践和演化:以沪江大学所办沪东公社为中心[J].学术月刊,2004,(3).

  [22] 黄岭峻.1948年关于中国留美学生政治态度的一次问卷调查[J].近代史研究,2010,(4).赵晓阳.北美基督教中国学生会及其与中共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2011,(6).

  [23] 赵晓阳.中国基督教青年会与公民教育[A].基督宗教研究》(第8辑)[C].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黄文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与公民教育运动(1923—1930)[J].甘肃社会科学,2010,(6);陈正桂.论20世纪20年代余日章领导的成人公民教育运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2).

  [24] 杨恒源.重评二十年代初“收回教育权运动”[J].扬州师院学报,1990,(1).

  [25] 孙邦华.收回教育权运动与中国教会大学的“立案”问题:以辅仁大学为个案的分析[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9,(1).胡佳虹.在华美国教会教育与20年代收回教育权运动[J].理论界,2010,(7).龙伟.教会大学与“地方认知”:基于华西协合大学立案的分析[J].宗教学研究,2009,(1).夏泉,程强强.广州圣三一中学学潮与收回教会教育权运动的发轫[J].民国档案,2010,(4).

  [26] 胡卫清.南京国民政府与收回教育权运动[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00,(3).杨思信.国、共、青三党与收回教育权运动[J].甘肃社会科学,2010,(2).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