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阳初与平民教育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晏阳初是我国享有世界盛誉的平民教育家和乡村建设运动的开创者,与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1943年,他与爱因斯坦、杜威等一道被西方学界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人们尊他为“世界平民教育之父”。
图1 老年晏阳初
1890年10月26日,晏阳初出生在四川省巴中县的一个书香世家。他5岁入私塾,13岁时离开家乡到保宁的基督教学堂学习。1913年9月,他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香港大学政治系,随后于1916年入美国耶鲁大学攻读政治学和经济学,又于1919年秋入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历史学。在美国,他曾受教于塔夫脱和威尔逊两位美国前总统。1920年8月,他满怀热情地回到祖国,立志在中国推行平民教育。由此看来,晏阳初的生平与陶行知有不少相似之处。实际上,为近代中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都有着类似的求学经历:在私塾中度过童年,少年时入西式学堂接触西学,成年后出国留学。中西贯通的知识体系,就是在这样的求学经历中逐渐形成的。
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产生的理论与现实来源,曾被他自己精简地概括为“3C”,即孔子(Confucius)、基督(Christ)和苦力(Coolies)。因受到具有儒者风范的父亲的影响,加上在私塾中所接受的儒家文化教育,晏阳初从小就认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传统民本思想,怀有治国平天下的壮志。进入西式学堂后,他接触了一些牧师和传教士,为基督牺牲自我、以德报怨的奉献精神所感染,于1904年自愿接受洗礼,成为一名基督徒。进入耶鲁大学后,基督教信仰和民主科学思想更是深入他的心灵,成为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组成部分。1918年,刚从耶鲁大学毕业的晏阳初通过基督教男青年会的介绍,以志愿者的身份到法国去帮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征用到欧洲的中国劳工,担任翻译工作。这些劳工由于不会识字、算数,被英法军官贬称为“苦力”。正是这些在国外靠体力艰难生存的中国人,唤起了晏阳初内心的使命感,他想通过教育让“苦力”变成“新民”,让他们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1923年8月,在晏阳初的联络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简称平教会)在北京成立,该会的宗旨是“除文盲,作新民”。著名教育家张伯苓、蒋梦麟、陶行知等都参加了董事会,晏阳初任总干事。晏阳初为平教会拟定“平”字徽时,这样解释“平”的内涵:上横线代表头脑,它要具备有训练的思想,有规律的理性;横线下两点好像人的眼睛,表示平等、公正;两点中间的十字架是平教会员应有的一颗心——耶稣基督的心,它同情怜悯受苦难的人民。中华民族的国民无论男女贫富,只要是在受教育期限内而未受教育,或受过基本教育而缺乏公民常识,都是平民教育的对象。在办理城市平民教育的过程中,晏阳初带领部分平教会成员进行了几次平民教育考察。他们从中看到,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农村却十分落后,农民贫困不堪。于是,平教会于1924年9月添设乡村教育部,启动了中国的乡村平民教育工作。
1926年,平教会选取河北定县作为“社会改造试验室”,设立平民学校,开展起乡村建设的实验。晏阳初认为,中国人民有“四大病”,即愚、贫、弱、私。据此,在长达十年的定县实验中,平教会实施了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和公民教育四大教育。文艺教育针对“愚”,不仅使农民认识基本文字,还通过各种形式推广民间文艺,培养农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鉴赏能力;生计教育针对“贫”,训练农民接受最低限度的现代农业知识与技术,帮助农民建立合作社、合作联合会等经济组织,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卫生教育针对“弱”,向农民宣传基本的卫生常识,培养其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创建农村医药卫生保障制度;公民教育针对“私”,让国民拥有最低限度的公民常识和民族意识,训练其团结力,使其成为有知识、有道德、有组织的健全公民。
图2 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组织出版的民众读物
与此同时,晏阳初也意识到中国传统教育模式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于是推行学校式、家庭式、社会式三大教育途径,以照顾到农村所有的人。学校式教育以青年为主要教育对象,主要实施文字教育,注重于工具知识的传授与基本训练;家庭式教育是指家庭中不同地位的成员组织起来相互教育的方式,一般以家庭中文化最高者为家庭老师,同时设立家庭会研究家庭式教育的方法和材料;社会式教育针对事务较多的成人,有办刊物、办展览、讲演、放电影、举行村民联欢会等多种形式。
总的说来,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各个方面都表现出大众性与灵活性的特点,根本上有别于中国传统死板、专断的教育模式。1950年以后,晏阳初将视野扩展到国际舞台,在泰国、菲律宾、印度、加纳、古巴、哥伦比亚等第三世界国家继续推行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美国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赛珍珠称颂他“在世界黑暗之处点燃了一盏明灯”。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