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与生活教育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理论和相关论著非常丰富,而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最能体现他的个人风格,堪称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与生活教育,
 

  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誉之为“万世师表”。陶行知一生的教育理论和相关论著非常丰富,而其中生活教育理论最能体现他的个人风格,堪称其教育思想的核心。

  陶行知原名文浚,1891年10月18日生于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童年时期艰辛的农村生活,为他以后致力于乡村教育、平民教育奠定了深厚的感情基础。陶行知自幼聪明好学,接受私塾教育而启蒙,后于1905年到歙县基督教会办的崇一学堂读中学,接触到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学和民主自由思想。中学毕业后,陶行知于1909年考入南京汇文书院预科。次年春天,汇文书院与宏育书院合并,更名“金陵大学”,他刚好完成预科学习,便直接升入金陵大学。1911年,他深受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的影响,根据“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而改名“知行”。此名沿用20多年,后来他又悟到“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于1934年改名“行知”。从他改名字的举动可以看出,陶行知一生都在思考知识和生活实践的关系。

图1 1917年陶行知(右一)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左二)等人合影

  1914年,陶行知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大学本科的学习,同年秋赴美留学,初入美国伊利诺大学攻读市政学,1915年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学习教育学。在哥伦比亚大学,陶行知深受杜威、孟禄等教授的器重,这段学习经历给他带来很大的影响,完善了他的知识结构,促使他确立了献身教育事业的志向。1917年秋,陶行知学成回国,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主讲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心理等六门课程,并积极投身中国教育改革的事业。1918年,针对中国“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教育现状,陶行知主张用“教学法”取代“教授法”,并提出“生活与教育不能分离”的思想。1921年,陶行知在金陵大学暑期学校发表演讲《活的教育》,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生活教育”的概念:生活教育(Education of life),用生活来教育(Education by life),为生活而教育(Education for life)。1939年底,陶行知在给友人的信中对“生活教育”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含以下三个基本观点:

  一,生活即教育。这一观点来源于陶行知的老师、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思想,是对教育本质的一种诠释。杜威的观点旨在使学校生活跟上社会发展的节奏,成为儿童所需要的生活;与杜威不同,陶行知不仅要将社会生活引进学校教育,更主张在社会生活中进行教育。他认为生活决定教育,即“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同时教育能够改造生活:二者是共生关系。

  二,社会即学校。这一观点来源于杜威“学校即社会”的思想,是指生活教育的组织形式。杜威意在使学校生活成为一种经过选择和净化的社会生活,而陶行知则拆除了学校和社会之间的高墙,把社会看成学校,将整个社会活动纳入教育的范围:“工厂、农村、店铺、家庭、戏台、茶馆、军营、学校、庙宇、监牢都成了大众大学的数不清的分校。”

  三,教学做合一。这一观点从“教学合一”的思想发展而来,受到杜威“做中学”思想的影响,是对教学方法的阐释。在这里,“做”是一个由行动而产生思想、由思想而产生新价值的创造过程,“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加了个“做”,实际上就是强调实践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图2 陶行知手迹

  1927年2月,陶行知在南京神策门外迈皋桥老山一个叫“小庄”的地方创办了“晓庄师范学校”,标志着生活教育理论走向了实践。陶行知称创办这所学校的目的是“要养成有乡村领袖能力的教师,即养成农人的身手、科学的头脑和改造社会的精神”。晓庄的学生大多数做了各县市增设的中心小学教师、校长或从事辅导工作,还有的做了社教馆长、教育局长。这所学校不仅是陶行知教育生命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更是中国农村教育的宝贵财富。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