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开学校到南开大学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
   南开大学创办于1919年,创办人是著名爱国教育家张伯苓和严修。1876年4月5日,张伯苓出生于天津一个秀才家庭,1892年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学习。在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军事救国的理想破灭了。作为北洋水师的一名水手,张伯苓痛感国家和民族的危亡处境。受到甲午战争的刺激,教育救国的念头浮现在他的脑海中。在当时的中国,还有一些开明人士抱着同样的想法,天津著名的士绅严修就是其中一位。张伯苓和严修于1898年第一次见面,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此后便携手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奔走。

图1 南开校父严修(左)和老校长张伯苓先生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走向强盛,而中国却一直贫弱。1904年夏,张伯苓和严修东渡日本,考察其教育发展情况。回国后,二人达成共识:居于小学和大学之间的中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阶段,所以应该先办中学。1904年,二人设立私立敬业中学堂,张伯苓任监督(即校长)。同年10月,学堂开学,招收学生73名。他们兴办教育的精神感动了天津的许多开明士绅,有人捐款,有人捐地。1907年,在天津旧城西南的一块盐碱荒地上,张、严二人盖起了新校舍。这个地方被天津人称为“南开洼”,学堂也就更名为“南开中学堂”,后改称“私立南开学校”,这就是今天的南开中学。

  为了开办大学,1918年,张、严二人又同赴美国考察私立大学的组织与发展情况。次年9月,南开大学正式创立,设文、理、商三科,教师17名,学生96名。这第一届学生当中就有周恩来,他被准予免试进入南开大学文科。开学的时候,整个大学只有一所二层楼校舍,条件十分艰苦。从性质上说,早期的南开大学是一所私立大学,其经费除学费、政府少许补贴及校产收入外,基本赖于基金团体和私人捐赠。为解决经费问题,张、严二人四处奔走,筹措资金。张伯苓曾对南开的学生们说:“我为自己向人开口捐钱是无耻,为南开不肯向人开口捐钱是无勇。”这样的诚心不仅感动了许多中国人,甚至还为南开赢得了国外机构和个人的赞助。美国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在20年代初向南开捐助建筑及设备费12.5万元。尽管是私立大学,但南开始终同政府保持着密切的关系。北洋时代,它先后取得了大总统徐世昌、前总统黎元洪(时任中美实业公司董事长)、冯国璋、山西督军阎锡山、江苏督军李纯、江西督军陈光远、湖北督军王占元、川粤湘赣四省经略使曹锟等人的赞助,借此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

图2 南开大学校门

  成立之初,南开大学按照美国大学的模式办学,20年代中后期,学校聘任的教师主要是一批学有所长的留美学者。这些人既有专深的近代科学知识,又熟悉欧美国家的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因此深得张伯苓的重视。注重培养新进人才,是南开大学显著的办学特色。曾在南开留校任教的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晚年时回忆说:“南开在声望、规模、待遇不如其他大学的情形下,藉伯乐识才之能,聘得年轻学者,予以研教环境,使其继续成长,卒有大成,这是较一所大学藉已建立之声望、设备及高薪延聘已有声望的人为‘难能可贵’得多了。”

  1937年7月,南开大学不幸惨遭日军轰炸,三分之二的校舍被毁。对此,张伯苓向《中央日报》记者发表谈话:“敌人此次轰炸南开,被毁者为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同年8月,南开大学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三校校长张伯苓、蒋梦麟、梅贻琦为常务委员,共主校务。次年4月,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南开大学迁回天津并改为国立。复校后,设文学院、理学院、政治经济学院和工学院,计16个系,另设有经济研究所、应用化学研究所及边疆人文研究室。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南开大学由一所学科比较齐全的大学变成了一所仅拥有文理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南开大学建立了一批新的专业和研究机构。文科重点增设了以财经类为主的应用性专业,并于1983年恢复了经济学院;理科重点增设了交叉、边缘和高新科技类专业。到80年代中后期,南开大学发展成为一所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生命科学、管理科学及艺术等多学科的综合大学。在2010年QS亚洲大学排名中,南开大学排在亚洲第128位,中国大陆第16位。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