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一边倒”,十年留苏潮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在建国的喜悦之中,新中国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海外留学生人才回国,另一方面则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起丰富的教育交流活动。 ,外交“一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在建国的喜悦之中,我们也看到了面临的诸多困难。我国近代工业基础非常薄弱,重工业几乎为零,加上长年战争的破坏,发展生产的任务十分艰巨。而旧中国的高等教育向来重文轻理,国家无法在短时间内培养出自己的科技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外交上采取的是“一边倒”政策,即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这样的情况下,新中国政府一方面积极争取海外留学生人才回国,另一方面则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开展起丰富的教育交流活动。

  1950年2月,新中国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从1951年开始,中国政府便向苏联大规模派遣留学人员,掀起了建国后的第一次留学热潮。1951年8月,375名中国学子到达苏联,其中大学生239人,研究生136人。这第一批留学生从专业分布看,以工科生居多,为261人;从性别比例看,以男生居多,为313人。由于时间紧迫,这次的留学工作缺乏统一、完备的执行标准。据相关人员回忆,当时不少留学生连俄文字母都不认识,就匆忙地乘上了开往苏联的火车。

图1 留苏学生与苏联教员

  在这之后,国家计划从1952年起每年向苏联派遣1000名留学生。从1952年开始,国家明确了选拔留苏学生的目的——培养高级建设人才,细化了留苏预备生的选拔办法,将选拔工作的指导方针定为“严格选拔,宁少毋滥”。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人事部联合发布了《关于1953年选拔留苏预备生的指示》,留学生工作逐渐走向了正轨。参加选拔的学生需经过严格的政治审查、身体检查和统一考试,考试分国文、政治等必考科目和按不同专业划分的选考科目。1953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新中国的工作重心转向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密切和广泛。1954-1956年,国家共选派留苏学生5000多人,在数量上达到了历史的巅峰。他们大都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选择专业,所以仍是工科生居多,占总人数的70%以上。

  这些留苏学生非常清楚祖国当时贫穷落后的状况,学习认真刻苦,常常是迎着莫斯科的第一缕阳光起床,夜深人静之时还在挑灯读书。1957年11月7日,毛泽东主席在访苏期间来到莫斯科大学,对那里的留苏学生发表演讲。他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番话不仅让在场的每一位学生都热血沸腾,还成为整整一代中国人的集体记忆。

图2 毛泽东主席在莫斯科大学对中国留学生发表演讲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分歧越来越明显,两国关系处于崩溃边缘,留苏学生的派遣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一变化的影响。1960年9月,在第二次全国留学生工作会议上,国家决定今后派遣留苏学生要减少数量,提高质量,主要派遣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人员作研究生、进修教师和实习生。这样,我国派往苏联的留学生数量急剧减少,“文化大革命”之后,中苏的教育交流一度陷入全面停滞的状态。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