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壬寅学制到壬戌学制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900年庚子事变后,迫于动荡的时局和维护统治的需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不得不推出“新政”,安抚民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打开了国门,开始在各方合力的作用下融入世界潮流。19世纪60年代至90 年代,洋务派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掀起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中国的近代学校也在这次运动中建立起来了。学习西方的知识和技术,首先面临的是语言不通的困境。1861年,恭亲王奕䜣奏请在京师设立同文馆,次年6月正式开课,这是清末第一所政府官办的外语人才学校。清政府将外国语称为“方言”,各地方言馆也相继开学,拉开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序幕。

  洋务运动把教育与国家的实际利益联系起来,注重实用性,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传统教育重义理、轻技艺的学习风气。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学制体系和行政管理体系,也没有摆脱科举制度的束缚,洋务教育没能够确立中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在19世纪90年代末维新变法时期,康有为提出了完备的教育体系设想,随着维新运动的破产,也成了一纸空文。1900年庚子事变后,迫于动荡的时局和维护统治的需要,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不得不推出“新政”,安抚民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学校教育终于有了转折性的发展。

  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兴学救亡

  1901年8月,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称“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鼓励在全国各地兴办学堂。各地官绅纷纷响应诏书,设立了许多新式学堂,但对各学堂的学校性质、入学条件、学习年限、课程设置、衔接关系等均没有明确规定,不利于实行规范化管理。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全国统一的学制系统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1902年,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拟定了一系列规定学制系统的文件,统称为《钦定学堂章程》,因该年为农历壬寅年,又称为“壬寅学制”。壬寅学制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由中央政府制定的全国性学制系统,它成于仓促之间,内容难免粗疏,因此虽经公布但并未实施。第二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合作对壬寅学制进行修改,拟定了《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又称为“癸卯学制”。这两个学制都是以日本学制为蓝本制定出来的,而日本学制又是学习西方而来,因此可以说,清末的新学制是西方先进教育模式的产物。

图1 清末的学堂

  癸卯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奏定学堂章程》包括22个章程,较仅有6个章程的《钦定学堂章程》更为周详。其教育指导思想可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即以中国传统的忠孝思想为依据和准则,以儒家经典和历史典籍为基础,而后学习并采用西方的近代科学技术,达到富国强民的目的。从纵向上看,它将学校教育分为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三个阶段,规定了各级学校的培养目标、入学条件、学习年限、课程设置等各个方面,也理清了各级学校之间的衔接关系;从横向上看,它以不同的培养目标为依据,将学校教育分为普通、师范、实业三类,实业教育如此正式地登上中国近代教育的舞台,表明教育与社会生产、国计民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壬子癸丑学制:因共和而生

  1911年10月,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近三百年的封建统治。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蔡元培被任命为首任教育总长。他认为壬寅学制和癸卯学制“合乎专制,而不适于共和”,于是筹划制定新的学制系统,于1912年9月3日正式颁布实行,称为“壬子学制”。次年,又陆续颁布了一系列学校法令,对壬子学制进行补充。1913年8月,教育部将完善后的学制重新公布,称为“癸丑学制”。因此,民国初年的学制合称为“壬子癸丑学制”。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