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教育纪事]恢复高考 牵动历史的制度变革(4)
辛亥革命网 2010-08-17 00:00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柯进 查看:
老徐们的高考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一九七七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文件规定: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择优录取。这标志着中断了11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正式恢复。
10月21日,新华社授权正式对外发布高考恢复的消息。还在太原市北郊化客头乡白道村插队的徐杨,终于得到了恢复高考的准信儿。
与徐杨一样,数百万遍布城乡各个角落的知识青年,或从报纸,或从收音机里获得了准确信息。“高考”这个已经陌生了11年的词语,再次勾起了他们的求知欲。
对于众多知青来说,恢复高考的信息还是来得有些晚。从得知信息到进考场,其实只有40天的复习时间。
丢了的知识要想在1个多月内捡起来,并不容易。徐杨兄妹三人向生产队打了招呼,回家复习去了。徐杨的二姐很明智地选择了文科,这也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的普遍选择。徐杨说,短时间内,文科复习比理工科的效果要好,但是,当时很多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国家规定的历史、地理科目。“所以老三届毕业生考上的多。他们的中学是完整上下来的。”
那年徐杨的大姐已经26岁,在山西毛纺厂担任车间主任,恰巧不在“25岁以下”和“老三届”两项可直接报考的规定之列。而且单位又不同意她参加高考。在太原五中上学时,从来都是第一名的大姐为此哭了很久。
当年12月,徐杨兄妹3人一起走进了高考考场。结果,3人榜上有名:徐杨被山东大学录取,他的二姐被山西大学历史系录取,如今是太原电专教师;徐杨的妹妹被武汉大学化学系录取,如今在广州大学任教。今天,市场上赫赫有名的“蓝月亮”洗手液,就是她的发明。
谈起往事,徐杨还记得,当年,山东大学在山西只招8名学生,全在徐杨他们班。31名学生,年龄结构是从15岁到31岁。31岁那位同学后来成为太原理工大学的系主任。而当时他的孩子已经4岁。
恢复高考的冬夏两季,全国有1160万人参加考试,那也是迄今为止,世界考试史上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当年,全国共招40.1万多名大学生,录取比例为29∶1,与今天大学的录取比例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从复习备考到正式考试,全国掀起了一场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热潮。其间,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师生同考、叔侄同考、夫妻同考的景象,被誉为“向四个现代化进军的盛举”。
最让杨学为记忆犹新的是,当时经过“文革十年”,国家百废待兴。由于资源严重短缺,如何解决高考试卷纸张,成了当时教育部的一大难题。最后邓小平当机立断,决定临时调用原本用于印刷《毛泽东选集》第五卷的纸张,先行印刷高考试卷。
杨学为认为:“考生报名条件和招生对象的重新确定,改变了过去既看个人表现、还查考生家庭出身的‘血统论’做法,使此前那些低人一等的‘黑五类’终于有机会抬头挺胸、重新做人。此举既扩大了优秀人才选拔的范围,又重新确立了以智力为标准的社会分工体系,还调动了社会各阶层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32年前的高考亲历者、厦门大学刘海峰教授说:“恢复高考不仅提升了高等教育质量,使中国的人才培养重新走上健康的轨道,而且在中国社会由乱而治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当时的高考,是在‘两个凡是’还未被打破的情况下恢复的,它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成为全国思想解放的先导。”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雷颐说:“考试必然伴随着种种弊病,对此的确不能忽视。但在恢复高考制度30年后的今天,某些人似乎更多地看到了考试的弊病,因而患了‘历史健忘症’,甚至又想用‘推荐制’来补考试之弊。我们必须承认,尽管考试是一种有弊端的制度,但目前还没有一种比它更好的、能够取而代之的制度。因此,我们不应因考试的弊病而否定这一制度,而应从改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着眼,来改革这一制度。因为对于一个曾经以千万人的青春为代价、狂热地废除过考试制度的国家来说,更应该珍惜这来之不易的考试制度,并不断使之更加科学、合理,更趋完善。”
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的位置上已经退休12年,但杨学为还在不断研究中国千百年来的考试史。因为,作为“过来人”,他目睹了当年恢复高考时全国上下青年人的那种惊喜、激动和兴奋,也看到了此后中国的巨变。他说:“那一段并不遥远的历史,时刻在提醒着我们,应当‘珍惜考试’。今天,我们的高考所要做的是,如何科学准确地测量出考生的才学,以何种方式让考生考得更好,而不是取消考试,或者否定考试在人才选拔上的历史作用和重要地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樊志民教授认为,恢复高考,并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入学考试的恢复,它还恢复了公平与公正,实现了整个社会理性的回归,为一切纳入规范化,为改革开放奠定了思想及人才基础。
正如樊志民所说,恢复高考揭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78年冬,当徐杨在山东大学“补习”曾经逝去的青春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胜利闭幕,中国从此跨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历史,像一位垂暮老者,正在慢步向西走去,但依旧清晰的回声,不断地向今天走来。在新中国60年的气候年鉴里,1977年的中国,没有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