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实现常态化 两岸文教交流只差最后一步

辛亥革命网 2010-08-12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 近日,在西安参加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提出,文教交流是影响两岸关系的核心因素,两岸经贸迈向正常化和制度化的同

  近日,在西安参加第十九届海峡两岸关系学术研讨会的专家学者提出,文教交流是影响两岸关系的核心因素,两岸经贸迈向正常化和制度化的同时,应加强两岸在文教领域的互动。

  情感纽带

  台湾真理大学教授张家麟认为,两岸交流在“后ECFA时代”将面临新的议题,其中文教交流是较为紧迫的议题。

  “对台当局来讲更是如此。比如说,1990年台湾教育改革造成大学大量设立,少子化造成大学收不到学生,面临倒闭的后遗症。又如,两岸开放后,不少台籍学生赴大陆求学,但是他们的学历在台湾却得不到承认。再如,台湾出版、演艺、大众传播媒体等文化事业,在台发展已经饱和,他们期待赴大陆发展。要面对这些需求,归根结底是要加强两岸在文教领域的互动。”张家麟解释说。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刘国奋说,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将对扩大和深化两岸关系、增进两岸民众的思想情感等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两岸以中华文化为主轴的文教交流,能够拉近两岸人民的生活方式,形塑两岸共同的价值认同。

  “加强两岸文教交流的意义还在于,中华文化是两岸的共同财富,是联系两岸珍贵的情感纽带。”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蔡玮教授颇有感情地说,两岸同文同种,本来拥有很多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可是,在李登辉、陈水扁20年的“文化台独”的影响下,岛内青少年对大陆的情感多少有些陌生甚至疏离,中华文化的凝聚力有些受到冲击。其实,两岸文教交流的神奇作用就体现在这儿。拿两岸的文物互展来讲,当两岸的青少年清楚地看到《富春山居图》隔海相望,乾隆书房的“三希堂法帖”分藏两岸,共同的民族文化记忆就会被自然唤起。“文化台独”怎么还会有市场?

  深化合作

  面对激烈的全球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竞争,两岸如何优势互补、共同打造文化产业链,成为未来两岸文教交流合作的重点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杨晶华指出,在文化产业方面,两岸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仅2008年在厦门举办的“第一届两岸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交易金额就达58亿元人民币。

  台湾中兴大学教授巨克毅进一步分析说,大陆文化资源丰富,市场广阔,台湾文化创意先进,行销成熟,两岸文化产业合作,可实现优势互补,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两岸在这个平台上携手共进,必能爆发出更大能量,向世界展现中华文化的魅力和内涵,甚至引领世界文化潮流走向。”

  自1991年至2008年底,仅大陆方面应邀赴台的文化交流项目就达4500多项、44000多人次。截至2008年底,大陆298所高校与台湾108所高校签署了校级交流与合作协议,约有2万名台湾学生来大陆就读。另外,两岸文化交流范围遍及文学、美术、音乐、戏剧、舞蹈、文物、民俗、博物馆等各个领域。

  只差一步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徐博东教授说,包括文化产业合作在内的两岸文教交流早已有之。“不过,两岸文教交流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大多数领域目前远没有实现常态化,更谈不上制度化。两岸文教交流只差一步。”

  “ECFA的签订标志着两岸经贸关系进入一个深层次的发展阶段,也为两岸展开文化、政治、军事等领域的交流合作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台湾东海大学教授杨开煌说,全面推进和深化两岸文教交流与合作,商签两岸文教交流合作协议,建立两岸文教合作机制,自然浮上台面。

  “在共同推动实现两岸文教交流合作正常化和制度化方面,国、共两党高层和海峡两岸各界同胞已经有了高度的共识,也已经有成果显现。”徐博东进一步指出,2009年“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就深化两岸文教交流达成6个方面、共29项共同建议。2010年又达成了8项建议。“可见,两岸的文教交流在逐步走向制度化。这最后一步也已经迈开了步子。”

  台湾世新大学教授曾祥铎则提醒说,在“后ECFA时代”,两岸商签文教交流各项协议的过程,还会遭到民进党一如既往的强烈杯葛。“当然,民意最终难违,挡也挡不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