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清华学堂 上

辛亥革命网 2010-08-03 00:00 来源:侨报 作者:文史春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华学堂老校门今天已成为清华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资料图片   n ,辛亥革命前后的清华学堂 上,

清华学堂老校门今天已成为清华大学校园里的一道风景。 资料图片

      一、庚款办学

  1909年1月1日起,美国开始“退还”其所多得的“庚子赔款”,并指定这笔钱用于选派学生赴美留学。

  7月10日,清政府外务部、学部奏请“在京师设立游美学务处,由外务部、学部派员管理,综司考选学生、遣送出洋、调查稽核一切适宜。并附设肄业馆一所,选取学生入馆试验,择其学行优胜、资性纯笃者,随时送往美国肄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师范诸学。” 

  同日,清政府颁布《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确定了具体的招生办法。两部还提出全国各省名额分配办法: 

  至于学生名额,自应按照各省赔款数目分匀摊给,以示平允。其满洲、蒙古、汉军旗籍以及东三省内外蒙古、西藏亦应酌给名额,以昭公溥。 

  对外务部与学部设立游美肄业馆的奏请,军机大臣那桐等表示赞同,并派员各处觅地,最后确定为毗邻圆明园的清华园。清华园前身为熙春园,长期为皇子分封园林,当时面积约530亩。 

  二、创设“清华学堂” 

   外务部选中清华园,主要有两个因素:第一,清华园一带“卉木萧疏,泉流映带,清爽高旷,于卫生最为合宜”;第二,清华园距离京张铁路仅半里,交通便利,以后修筑图书馆、宿舍等教学和生活设施,“藏修游息各得其宜”。 

  从1909年至1911年,三批直接留美生共计180人,这些留美生因是经过“品学甄别考试”后送去留美的,故又被称为“甄别生”。 

  胡适回忆1910年考选的情形:考试分两场,头场考国文和英文,国文试题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说”。胡适做了考据的文章,开头就说:“矩之作也,不可考矣。规之作也,其在周之末世乎?”显而易见,胡适的写法与出题者意愿大相径庭,不料正好碰着看卷子的先生有考据癖,对胡适的文章特别赏识,批了100分。他英文考了60分,头场考试胡适平均得80分。可是第二场各门考试,胡适考得并不好,最后总平均仅得59分。幸亏这次考选出洋的有70个名额,胡适总算侥幸,考取了第55名。 

  1910年复试第一、二名为杨锡仁与赵元任,胡适对他们赞誉有加,常说他那一班最聪明的两位是考第一的杨锡仁和第二的赵元任,均为考第55名的自己所望尘莫及。 

  游美肄业馆的馆址确定为清华园后,外务部与学部即着手修理及建筑,原计划1910年秋可以完工,不料工人罢工数月,耽误时期。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改名为清华学堂。 

  三、冠以“帝国学堂”之名

  清华学堂设正副监督(相当于正副校长)3人,由游美学务处的总办周自齐和会办范源廉、唐国安分别兼任。3月,清华学堂的学生在北京宣武门内学部举行了入学复试。共有468名学生参加复试,其中有由各省经初试录取后保送的184名、在京招考的学生141名和上一年备取的留美生143名。这批学生全部合格入学,其中3/5被编入中等科,其余入高等科,成为清华最早的一批学生。他们当中有许多后来成为著名的学者,如侯德榜、金岳霖、戴芳澜、陈鹤琴、吴宓等。3月30日,清华学堂在清华园暂行开学。 

  学制方面,1911年2月颁布的《清华学堂章程》规定,高等科与中等科各4年。

  清华学堂虽然在教学上“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但在行政管理上还摆脱不了封建王朝的气息。清华校名全称是“帝国清华学堂”,英文名Tsing Hua Imperial College。入学考试时,学堂监督周自齐穿着清朝官服高坐堂上,旁边考试官按省籍唱名:“浙江听点”、“江苏听点”……周自齐就用朱笔点名,有浓厚的科举考场习气。开学之日,周自齐、范源廉率众学生在礼堂向“皇帝万岁万万岁”牌行三跪九叩礼。有的学生为逃避此仪式,前一日已预先告假,或诈称腹痛,或假言发热等等,不一而足。 

  稚气未脱的年轻学子来到风景优美的王府花园读书,新鲜、自豪之情充盈于怀。

  四、教务长胡敦复去职风波

  清华学堂开学不久,即爆出教务长胡敦复辞职风波。 

  胡敦复是中国近代数学奠基人之一。1909年,胡敦复在康奈尔大学获理学学士后,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请他回国负责游美学务处考选、遣送直接留美学生的工作。胡敦复出任第一任教务长。

  关于胡敦复去职,学堂监督周自齐曾解释,“胡先生为人才学极富,但诸事自拿主意,不与众商量,所以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众职员亦不喜他,而且学生中又有许多谣言。”周氏一席话,暂且不论对胡敦复办事能力的肯定与对其不免有所批评,后面“同那些美国教员很不和睦”一句,与《吴宓日记》等相印证,却是真正道出了胡敦复去职的原因。 

  胡敦复设置的课程遭到了在校内占优势地位的美籍教师的反对。

  当时学堂的美籍教师,由外务部转托美国男女基督教青年会直接从美国聘来,多数是美国普通中学(High School)教员,难以适应胡敦复这种类似大学教育的制度。此外,胡敦复聘请的多位中国教师,不少人是其南洋公学同学,擅长数学、理化等科学,学生甚为钦服。而部分美国教师,薪俸远比中国教师高,但只能授低浅之课程,为学生所轻视,遂对胡敦复渐生不满。 

  此外,胡敦复重视理工科,也与美籍教师重视英文、欧美史地等课程存在分歧。美籍教师主张“学生先把英文学好,还要着重学美国历史、地理,自然科学课程可到美国去学,在校内只学点最浅的”。 

  1911年6月初,美籍教师向中国外务部提出:“胡敦复教务长不能与美国教师合作,应即撤换。”外务部以清华为美国退还之“庚子赔款”所办(开办经费,银100万两;常年经费,银60万两),敢不听从,立饬令胡敦复“自请辞去清华教务长职”,而改聘天津私立南开中学校长张寿春(伯苓)为清华教务长。于是,吴宓眼中“俊秀而和厚,极为学生所爱戴”的胡敦复教务长,被迫辞职,由张伯苓接替。 (未完,待续)

  摘编自南宁《文史春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