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清华学堂 下

辛亥革命网 2010-08-03 00:00 来源:侨报 2009-5-12 作者:文史春秋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清华诞生之日,正值晚清政府风雨飘摇之时。不及半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云集响应,举国震动。清政府在北京实行戒严,并封锁前线战事消

今天的清华大学校园。 资料图片

     五、因革命爆发停课 

   (上接5月11日) 

  清华诞生之日,正值晚清政府风雨飘摇之时。不及半年,辛亥革命爆发,各地云集响应,举国震动。清政府在北京实行戒严,并封锁前线战事消息。西洋文学家吴宓(1916年毕业于清华学校)在其日记中写道:“日来警报纷纭,一日数起,闻之殊令人惊惶异常。现北京各报,已为政府禁止登载各省乱事,以故一切详情难得确知。” 

  清政府的戒严与封锁,非但没能稳定人心,反而让市民更加惶恐不安。吴宓观察到“京师亦已戒严,派兵分驻各所。而市上各银行,日来迭遭倒闭。缘商民人等自闻乱事,纷纷执钞票向钱店索支现银,该银行等一时存款无多,不能应付,故有此现象。余入城时,信成银行及其他钱店门口,皆有多人拥挤喧嚣。巡警群驻,力为排解保护。而虽用现银至钱店亦不能兑得银圆,经济界之恐慌盖可想见”。 

  清华园僻处城外,无城内车马喧嚣,本是一处静心读书的好去处。此时,消息闭塞反而为各种传言提供了温床,加剧了学堂的紧张气氛。 

  清华学堂原定10月16日新学期开学,因为辛亥革命爆发后外事紧急,学部及外务部大臣都临时决定不参加,开学仪式被迫延缓,这无疑更增添了几分紧张气氛。 

  清华学堂校方则力图在动荡不安的形势面前维持正常的教育秩序,反复晓谕师生保持安定。

  10月28日午后,清华学堂监督范源廉、唐国安到校,在食堂对学生发表演说:“谓此时危险之说摇撼人心,诸生纷纷离校,我亦实不敢必留诸君在此。但如此随便来去,殊于本校前途大有妨碍,自今日起,一概不准请假。凡欲去者,皆当作为自行退学,不能再算本校生徒;如留此者,则当照常上课。校中管理、教授一切事宜照常进行,与平日无异。据我思之,亦不致有甚危险。即有危险,我当竭力保护,然确当完全无与否,则亦不敢断言也。” 

  10月30日午后,唐国安再次对学生发表演说,谓:“今日所下五道诏谕,言自此乱事可平,诸生在此自无忧患矣。” 

  范源廉、唐国安的这番话,既希望学生留在校内,又不能保证学生安全,前后颇为矛盾。因此,两人的讲话并未能稳定学生情绪,相反让学生更觉形势危急。

  于是,出现了校方威胁学生离校将被开除与大量学生离校逃命的矛盾现象。吴宓写到“然此令下后,诸生之去者仍滔滔不绝,率皆自请退学”。 

  尽管如此,学生也希望争取学堂能准学生请假离校而不作为退学,遂派代表与学堂谈判。范、唐二人作出让步,“监督遂改订凡请假者以一月为限,如逾一月则必开除云云”。 

  随着形势越来越对清政府不利,11月5日傍晚,范源廉在高等科发表演说:“谓现在事情紧急,人心惶恐更非昔比。而学生中多数出校,现在诸位中国教员又皆纷纷请假辞退,教课之事殊难进行。故现在决定停课一月,如一月后事尚未定、人尚未齐,当再议延长之计。现在功课停止后,诸生中有愿意回家及他往逃避者,即可自由他往。如不愿他往及不能回家者,可仍留校中温理学课。饭食一切及管理诸事均如常日,诸管理员并美国教员及其眷属皆居此不去。” 

  范源廉表示,清华学堂校警已经全部由满人更换为汉人,且从18人规模扩大到20人,并将进一步扩充校警队伍。因此,留居清华未必有危险。接着,清华学堂监督唐国安与3名美国教师相继登台演说,亦劝慰同学不必惊惶。当晚,学生邓立斋等人在食堂召集学生开会,建议向校方提出申请,将学堂所有现金提出,分散给诸生,使各自奔逃回家。8日中午,高等科、中等科各派2人为代表,向校方提出散发旅费,以便学生各自逃命。 

  慌乱中,还有部分师生抱有一种希望,即利用清华学堂与美国的关系,借助校内一些美国教师,请美国使馆派兵来保护。或者美国使馆接美国教师入使馆躲避,顺便将留校学生一并带入使馆。11月5日晚,范源廉演说中即提到:美国公使答应事情紧急时,使馆将会派兵守护清华。 

  但是随着形势发展,美国公使函致清华学堂美国教员,称事变紧急,使馆兵额不足,自顾不暇,无法派兵守护此园。于是,许多美国教员搬出清华,或暂住城内,或离华返美。因此,借助美国使馆力量自保的希望也宣布破灭。 

  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挪用这年“退还”的庚款去弥补支绌的军费,清华学堂的经费来源断绝。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11月8日晚8时,校方宣布:“事情紧急,美兵既不来保护,则实无法维持。故现定办法,将本学堂暂行解散,现仅余存款三千金,当分给诸生作旅费各谋他适,计每人可得二十元,明晨发给。凡职员、学生人等,统即于明晨搬出云云。” 

  自11月9日起,清华学堂停课。 

  六、改名为“清华学校”  

    1911年12月29日,各省代表会议在南京召开,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月3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 

  孙中山等人对教育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有深刻认识,政局刚一稳定,即把恢复教育秩序作为巩固革命胜利果实的一件大事来抓。孙中山明确指出:“学者,国之本也。若不从速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育人而培国脉?” 

  1月9日,教育部成立。1月1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普通教育暂行办法》与《普通教育暂行课程标准》两个法令,作为新学制颁布前办理学校教育的依据。其中,《普通教育暂行办法》第一条规定“从前各项学堂,均改称为学校;监督、堂长应一律改称校长。”《办法》命令各地教育机构改名、废止教科书等,以显示与前清的区别。

  待北京局势刚一稳定,清华即在国内各大报纸发布通告,宣布恢复上课。1912年5月1日,停顿了半年的清华学堂重新开学,但返校学生仅有360人。 

  由于辛亥革命爆发后影响课程教学,加之1912年中华民国政府无力支付赔款,自然也就没有所谓“退款”,清华无钱资送学生留洋。因此,清华重新开学后,原计划这年留洋的高等科三年级学生延期至1913年出国。著名化工专家、侯式制碱法发明人侯德榜即属于这一级。

  根据教育部《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0月,清华学堂改称清华学校,将监督改称校长。唐国安任清华学校第一任校长,周诒春为副校长。周诒春并接替张伯苓兼任清华教务长。自此,清华进入清华学校时期,至1928年改为“国立清华大学”,前后凡17年。

  摘编自南宁《文史春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