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读大学要多少钱(2)
辛亥革命网 2010-07-31 00:00 来源:侨报 2010-6-27 作者:陈明远 查看:
教会大学学费最贵
1934年修订的《燕京大学本科教务通则》中关于纳费规定:“本大学学生,每学期须于注册时,依照下列费用表纳费:本科正式生学费55圆;特别生附习生学费每学分5圆(学生以学分为交学费标准者,每学期至少需交学费15圆);宿舍费(电、炉、水等)20圆;医术费(药费另计)2圆;体育费2圆;杂费2圆。”因此,1930年代燕京大学本科正式生的学费每学期银洋81圆,每年162圆。
一些知名的教会大学,如辅仁大学、上海圣约翰大学、沪江大学,以及广州岭南大学的学费,跟燕京基本上一样,每年大约160银圆。
私立大学学费也挺高
据曾就读于南开大学的吴大猷(中国物理学之父)教授回忆:“南开的经费,学宿费为一主要来源。学费每年60圆,宿费两学期30圆(每年共须交费90圆),这与国立大学(如北大)之学费每年约20圆,自是很高的;但与教会大学(如燕京、岭南等)比较,则是平民化的了。”
北平市私立平民大学学费第一学期26银圆,第二学期25银圆,每年共51银圆;私立北平铁路大学(私立铁道学院)学费每学期29圆,每年58圆。
1934年制订的《私立中法大学组织大纲》规定:“本大学本科学生每年应该纳下列各费:(甲)学费全年30圆,分两学期交纳,每学期各15圆;(乙)实验费每学期5圆,不足补交,有余退还。此外,须交纳保证金10圆。”这个学校是由留法预科改办的,不必住宿,所以学费比较低,合计大约45圆。
1934至1936年上海市最著名的四所私立大学复旦、光华、大同、大夏,被公认为学费比较昂贵(因为当时上海市生活程度为中国最高),所收学费如下:复旦大学每年学费100银圆; 光华大学每学期学费50银圆,每年100银圆; 大同大学每学期学费60银圆,每年120银圆;大夏大学每学期学费45银圆,每年90银圆。 (以上如住校另收宿费)
学费占平民家庭收入的份额
根据1929至1930年进行的社会调查报告《上海市工人生活程度》,1930年代初,一个典型的工人4口之家,每年平均生活费为454银圆。
当时,普通工人的月工资通常在16至33银圆之间,平均约为22银圆;每个家庭必须有两个人同时做工方能维持生计。所以,一般家庭若要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只能是国立大学,如北大、清华、交大、北师大等等,或免费的师范院校。
1930年代北大、交通大学、清华和北师大有许多大学生来自劳工家庭和小市民家庭,这是众所周知的史实;而私立大学或“贵族化”的教会大学,对于工农子弟来说确实是上不起的。特殊情况,如清贫的青年周恩来能上天津南开大学,是因为减免学费的缘故。
当时,国立大学的学费占平民百姓家庭生活费的份额大约5%至10%,或者相当于一个工人一两个月的平均工资;而贵族化的“教会大学”的学费占平民家庭生活费的份额为35%,即1/3;或者说,教会大学的昂贵学费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年工资的2/3。
怪不得当时有人说,教会学校是培养“高等华人”和“精神贵族”的温房;而北大、北师大则洋溢着“平民意识”。
大学毕业生的待遇
1930年代大学毕业生的起点月薪一般为50银圆;待遇高的可以拿到80银圆。
一般从事脑力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阶层,如中学教员、工程师、记者、编辑、职员等等,月薪在100至200银圆之间。
大学教授平均月薪为350银圆;一级教授最高月薪可达500至600银圆。
这些人群组成社会的“中间阶层”或者叫做“中产阶级”,鲁迅在《二心集序言》里面就认为自己属于“中产的知识阶级分子”。
当时中国的大学生们多数来自这样的中间阶层,原因之一是,这个阶层热爱知识,并且以他们所掌握的知识为社会服务;原因之二是,他们的劳动所得能够保障子女从小学到大学的全部学费。
一般说来,大学学费不高于他们一个月的薪金。他们中间,收入稍低的可以把子女送入国立大学,收入较高的可以把子女送入私立大学。
从货币购买力看大学学费
为了便于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经济生活作定量的比较分析,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们早就提出了“生活费指数”、“生活程度”、“物价指数”和“货币购买力”等科学概念。 统计显示:1930年代银圆1圆对于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力,约相当于1997年的人民币30元。这个基本换算率,已经得到一些学者的认同。
在30年代,1块银圆可以买6斤好猪肉,或20张公园门票,或两本不太厚的书;在北平1块银圆足可以请客涮羊肉,在上海1块银圆可以买两份西餐。最豪华剧院的入场券为2银圆,梅兰芳等“国剧大师”的票价为1银圆;一般电影票价为2角至8角银圆。
读者很容易把这些价格与中国现在的情况作一对照。
如此说来,在30年代国立大学每年约22银圆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660元(人民币,下同);私立大学每年约90银圆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2700元;“贵族大学”每年约160银圆的学费,相当于今日的4800元。
中国教育机构2000年决定:“从2000年9月新学年起,对北京地区高校年度学费标准进行上调,最高上限上浮20%,一般专业一般高校为每年4200元,重点院校为5000元;理工科专业一般高校为4600元,重点院校为5500元;外语、医科类专业一般高校为5000元,重点院校为6000元。师范、体育、农林、航海、民族专业等享受国家专业奖学金的学生免缴学费。”
那么,中国2000年前后,民众收入状况如何呢?据报刊资料,14家调查机构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4座大城市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2000年中国大城市人均月收入821元,人均年收入9850元。
还有一个统计资料是有关“中国2亿城镇居民”收入状况的。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1999年中国2亿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491元,人均年收入5888元;根据“十五计划”,到2005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将达到666元,人均年收入将达到8000元。
这就是说,中国2000学年的大学学费,相当于14个相对发达的大城市人均年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而达到“2亿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的80%至90%以上。国立大学的学费占据市民家庭生活费份额的1/6到1/3;或者说,中国大学的学费至少相当于普通职工4至8个月的工资。
【编者按: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09),200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0.8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4760.6元】
摘编自陈明远《文化人的经济生活》,文汇出版社(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