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阅30年人民日报:品品当年烦和难之就学问

辛亥革命网 2008-12-11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人民网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希望”改写人生,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连高中都上不了。 ,翻阅30年人民日报:品品当年烦和难之就学问题,

长大成人的苏明娟已走上工作岗位。

                                                                                  本报记者 陈 斌摄

  【我的亲历】

  “希望”改写人生

  希望工程“大眼睛”女孩  苏明娟

  如果没有希望工程,我很可能连高中都上不了。

  1991年,我8岁,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张湾村小学读一年级。教室低矮破旧,冬天窗户没有钱装玻璃,蒙上塑料布又怕光线不好,所以只好任寒风呼啸着灌进教室。我们经常冻得缩成一团,仍然坚持读书。

  那是5月的一天,当我抬头凝视黑板时,北京来的摄影记者解海龙按下了快门。没想到,这张《我要读书》的照片竟然成了中国希望工程的宣传标志。

  3年后,在湖南军校读书的李万叔叔,将一份刊登这张照片的报纸和一封信寄到我们学校,说要找照片上的人,愿意资助到小学毕业。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张照片。李万是资助我上学的第一人,他将自己微薄的津贴攒起,每学期给我寄100元,一直到小学毕业。读中学时,很多好心人都给予过我帮助,有的小朋友把零花钱寄来,有的大学生把业余时间的打工钱寄给我。

  读初中时,天津一名老人给我寄来了600元钱,因为已经得到资助,我在征得老人同意后,将这笔捐款转给了中国青基会,用于资助他人。希望工程给我的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更多的则是精神上的,它让我懂得了爱的意义。

  2002年9月,我考取了安徽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金融专业。2005年毕业后,进入中国工商银行安徽省分行工作。

  如今,我家乡的学校基础设施都得到了改善,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因贫辍学的现象已经大大减少。但是,消除贫困依然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期望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贫困群体,投身于希望工程这项社会公益事业。

  【原文照录】

  盼“希望”之光

  最近,我们去湖北巴东县杨柳池镇石门小学,听到、看到的情况是:学校3幢房子,其中两幢在70年代就被定为危房,另一幢80年代也已出现险情。学校近两年不敢多招学生,全校只设了四至六年级共4个班。校长介绍:今年3月,全校201名学生、9名教师,被疏散到5个教学点、两处民房上课。在学校附近的一处民房中,几十个学生挤在一间低矮、潮湿、阴暗的板壁房里上课,晾在学生头上的玉米抬手可及,老师在“教室”里走动必须躬着腰才行。室外,鸡、猪、狗不时地叫唤。据说每天上课前,师生们都得打扫课桌凳上的鸡粪。

  摘自人民日报1998年5月20日十版读者来信

  【温故知新】

  努力跨越

  公共服务这道槛儿

  □ 朱佩娴

  前一阵子,和一位江西的朋友聊天,问她是否还记得1998年有什么烦心事?她脱口而出:“上学啊!”那年中国遭遇了洪灾,她的家乡受灾严重,“村里最头疼的就是孩子上学,一是没钱建学校,二是没钱交学费。洪水让这个问题雪上加霜。”果然,翻开1998年的《人民日报》,“上学”成了当年热词。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服务网点大大增加,商品流通大大畅通,老百姓不再像1978年那样为早餐排长队,一个词开始走进国人视野--“公共服务”.公共产品和服务如何扩大生产、优化配置,成为政府面对的改革挑战。原有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分配不均,随着老百姓需求的日益提高而捉襟见肘。在教育、医疗等公共领域,如何不断增加公共产品的数量?如何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如何实现区域间、城乡间的合理分配?不光就学,面对就业难就医难等日渐增强的民生呼声,如何转变职能,提升公共服务,成为改革开放20年之际,政府与社会必须迈过的槛儿。

  不经风雨怎么见彩虹。从1989年设立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基金,到1993年建立第一所“手拉手”希望小学;从1999年实施《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试行)》,到2007年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两免一补”(免杂费、免书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每一次的推进都显示着改革中政府的责任与信心。

  “相信明天会更好!”这位江西朋友看着钱包中的全家福说。今年,她的妹妹如愿考上大学,全家因此照相留念。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