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有那样一群大学生(望海楼)

辛亥革命网 2008-10-15 00:00 来源:人民网 作者:石川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时下中国,各种媒体,纷纷围绕“改革开放30年”而做足文章,有报道,有评论,有征文,有网页,有录音,有电视,有专题……一时间八仙过海

  时下中国,各种媒体,纷纷围绕“改革开放30年”而做足文章,有报道,有评论,有征文,有网页,有录音,有电视,有专题……一时间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真可谓琳琅满目,精彩纷呈。

  声势浩大,所为何来?有读者感到奇怪,媒体为什么要这样做?有什么特殊意义吗?

  特殊意义,自然是有的。于共和国而言,30年前拉开序幕的改革开放,被称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其意义不亚于建立新中国,三十而立嘛,自然要隆重纪念,认真总结。而作为新闻媒体,我们每一位从业者,又有哪一位和改革开放没有关系甚至是密不可分的关系呢?即使那些80后90后的年轻编辑记者们,倘若没有改革开放,他们的命运,也绝不会是现在这样!

  以笔者为例吧,年近花甲的我,30年前,也只二十八九岁,风华尚茂,雄心未灭,却因了1966年那一场“史无前例”的所谓“文化大革命”,不得不中断学业,“上山下乡”,当了农民。“文革”结束,“四人帮”倒台,回城工作,也因“推荐上大学”而难以一圆大学之梦!还记得1977年那个秋风送爽的夜晚,正在金沙江边参加“工作团”搞农村工作的我,从村头大喇叭里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那兴奋,那激动,恨不得长一双翅膀立即飞回县城!工作团领导第二天就批准我回家复习功课。3个月后,当我坐在当年的中学教室参加考试时,又过3个月,当我坐上火车到了大上海走进复旦大学时,一切都那么不可思议,一切都恍如梦境,一切却又都是那么真真切切!

  曾记得,第一堂课,自我介绍,全班同学,有年已32岁胡子巴叉的“大”学生,还有年方16没读过中学直接考上的“小”学生。“结了婚的同学请举手!”教室里,伸出手臂占了一半还多!班主任是位刚毕业的年轻女教师,一看这阵势,先自红了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

  还记得,刚走上正轨的复旦校园,一时容纳不了莘莘学子火热的求知热情,每天晚饭后图书馆“抢”座位便成了校园一景。从二楼绕着楼梯一直站到大门外总是长长的队伍,有的先放书包占着队,匆匆刨两口饭又匆匆赶回,还有的干脆晚餐免了,买个面包对付对付就成,精神的饥渴甚至远胜于物质即肚皮的饥渴。

  也记得,大三时到新闻单位实习,曾经的工作和生活阅历,令这批学生显得格外勤奋格外能干也格外成熟,吃苦受累在他们看来是家常便饭,冲锋在前他们毫不畏惧理所当然,不止一家单位给了他们从未有过的极高评价,不止一家媒体希望他们能留下来,或者至少毕业后能分到这里来。

  更记得,毕业离校时他们握手相约签名共勉:时代给了我们机遇,我们决不辜负这难得的机遇!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大学生,一定要为改革开放贡献一生!短短4年学习是人生的拐点也必将成为事业的起点!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们中不少人确也成了能够独当一面的工作和业务骨干。

  30年前,有那样一群大学生,他们赶上了一个好时代,他们是共和国一群特殊的幸运儿。

  在中国,因为改革开放而改变命运的,又何止那样一群大学生呢。

  正因此,全中国人民,各民族儿女,都由衷地为共和国改革开放30周年而放声讴歌,纵情赞美。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