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高考趣谈:竟然出错题
辛亥革命网 2014-06-06 00:00 来源:宜宾手机报 作者:宜宾手机报 查看:
错字风波
1935年第三届高等文官考试试题中,把“国际地役”误写为“国际地域”,当场就有考生站起来询问监试委员,监试委员明知是误,却不敢正面回答。因为从命题、审定、缮印、复校、加封,都必须经过典试委员会检查,不经过典试委员会的复审,监试委员是无权答复的。于是他只好回答说:“应试诸生如认为‘域’字确为‘役’字之误,则按‘役’字意义作答,亦无不可。”于是,答卷形形色色。
改学生名
1931年第一届高等文官考试时有几千人应考,仅录取了100人,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对他们一一传见,当他看到有一位叫屠晋、号剑痕的同学名单时,恻然动容。他说:“老弟,你这个名字杀气太重,甚为不祥!”屠晋答:“那就请院长给我另行赐名吧!”戴说:“你的名已不可改了,不过今后不宜去山西工作。我想改你的号为‘希平’,就是希望和平的意思,这样可以起到相克相生的作用。”
兄妹结婚
1933年第二届高等考文官考试时,论考试成绩,首名应为一个叫禹振声的青年。然而有个小道消息传到了院长大人耳朵里,说禹振声是亲兄妹结婚。其实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只因他夫人也姓禹,所以引发这一无稽之谈。但是,戴季陶却根据这一传说,便主观臆断地认为禹振声“道德败坏至此,何以表率群僚”,可怜的禹振声竟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降为第三名。
以貌取人
在第二届被录取的考生中,有位名列前茅的考生叫李学灯,原打算任用他为立法委员,但这位仁兄其貌不扬,生来卷发,一身学生装束,高领短袖,甚不入时,戴季陶很看不惯,认为“此人类似上海小开,轻浮之气未除,尚须磨炼”,竟改变原意,将他安排进入法官训练班学习,成了一名普通学员。不久,司法部长王用实想把李学灯提到部里当秘书,但戴仍以尚须磨炼为词,加以拦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