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任教的杨振声
辛亥革命网 2013-12-19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王桂云 查看:
1929年,当时的教育部成立了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聘蔡元培、杨振声、何思源、赵太侔、傅思年等9人为筹备委员,决定以私立青岛大学校址为基础(今海洋大学东北角)成立国立青岛大学,7月8日在青岛汇泉大饭店(今汇泉酒家)召开了第二次筹备会。1930年6月,正式任命杨振声为校长。由于校长杨振声的主张,曾聘了一批国内著名学者来青岛任教。杨振声任大学校长时, 他数度与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游览崂山,在靛缸湾的瀑布前面流连忘返。
杨振声来青岛后住在黄县路的一座二层小楼里,他与赵太侔住楼上。据《山东大学校史》记载:他“以其声望和地位,广聘国内专家、学者来校任教,加以青岛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素有‘东方瑞士’之称,应聘者待遇虽比某些大学略低,也甘愿俯就。当时学校虽系初建,但师资阵营比较整齐。”五四时期的许多知识分子都把原配夫人长久的丢在家乡,自己很潇洒的独居在外,杨振声亦未能免俗。由于他的提议,赵太侔、闻一多、梁实秋、方令孺等八人每周末都聚于中山路一带的顺兴楼或厚德福,薄暮入席,深夜始散,戏称“酒中八仙”。杨振声善饮,尤长拇战,挽袖挥拳,音容并茂。
梁实秋在《忆杨今甫》中说:“杨振声,字金甫,后改今甫,山东蓬莱人,五四运动时肄业北京大学国文系。著有中篇小说《玉君》,白话诗亦偶有尝试。今甫身材修长,仪表甚伟,友辈常比之于他所最激赏的名伶武生杨小楼。而其谈吐风度则又温文尔雅,不似山东大汉。在五四时代的文人中他是佼佼者之一。比业后不久,得南洋兄弟公司主人资助游学英美,返国后即在燕大教书。民国十九年夏,今甫奉命筹备国立青岛大学,到上海物色教师,我在此时才认识他。有一天他从容不迫的对闻一多和我说:“上海不是居住的地方,讲风景环境,青岛是全国第一,二位不妨前去游览一次,如果中意,就留在那里执教,如不满意,决不勉强。”这“先尝后买”的办法实在太诱人了,于是我和一多就去了青岛,半日游览一席饮宴之后我们接受了青岛大学的聘书。今甫待人接物的风度有令人无可抵拒的力量。”
杨振声作为大学的一校之长,事务繁多,但是他仍然亲自授课,在中文系(当时叫国文系)讲授“小说作法”一课。借青岛地理的优势,他还请了章太炎等大师到校开讲座。
杨振声认为:“山东在历史上,对于哲学、文学地位皆甚重要。只以近来开发迟钝,一时落后,人且并将其历史上的地位而忽略之。青大作为地方最高学府,其责任也自然重大,对于历史上的地位,不但负恢复之责任,且当光明而扩大之。”确然,青岛大学的建立,为青岛及山东在文化、科学方面作出了新的贡献。他还提出:“……海边生物学,中国大学中有研究此学之方便者,唯厦门大学与青岛大学。厦门因天气过热,去厦门研究者多苦之,又易发疟疾。青岛附近海边生物之种类,繁盛不亚于厦门,而天气凉热适中,研究上较厦门为便。若能利用此便,创设海边生物学,不但中国研究海边生物者,皆须于此求之,则外国学者,欲知中国海边生物学之情形,亦须于青大求之。如此,青大则将为海边生物学之中心点。”杨振声的这番真知灼见,为中国的海洋科学作出了贡献,在他首创之下,青岛大学乃至改为山东大学之后,海洋科学始终是国内独步,以至在“山大”基础上建立了青岛海洋大学(今中国海洋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以至青岛发展为全国海洋科学研究中心,对此,杨振声先生的贡献是巨大的。
1932年,朱自清从欧洲归来,到青岛,住在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的家中。王统照陪着朱自清一起去杨振声的家中看望他。这些“五四”新文学运动初期的开拓者相见十分高兴。
朱自清以“茶”字为韵,写了一首《叠茶字韵赠今甫》:“漫郎四海漫为家,看尽春风百种花。已了向平儿女愿,襟怀淡似雨前茶。”杨振声以原韵和诗:“到处为家不是家,陌头开遍刺桐花。天涯无奈相思渴,细雨疏帘酒当茶。”
1931年12月,青大学生为了要求“国民政府”抗日,集体抢乘火车去南京,游行请愿。学生回青以后,蒋介石密令惩办、逮捕为首学生。杨振声作为一校之长,也被迫辞职。在教育部复电挽留之下,这一次辞职未能获准。仅仅过了五个月,即1932年5月,杨振声赴南京,请求拨发积欠经费未果,又一次愤然辞职。至此,杨振声彻底离开了国立青岛大学。
杨振声(1890-1956)字今甫,也作金甫,山东蓬莱人,现代文学家和教育家。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五四运动期间,是“新潮”社的主要骨干之一,曾因为火烧赵家楼、怒打章宗祥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与冯友兰、何思源等人一同负笈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后得文学博士学位,又攻读教育心理学。1924年,杨振声回国,主要从事教育,历任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燕京大学教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兼文学院院长、中文系主任。教育工作之外,他还从事文学创作,发表了中篇小说《玉君》等作品,反映劳苦大众的疾苦,抨击黑暗的社会,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反响。1928年济南“五三”惨案发生后,省立山东大学停办。南京政府下令将其改建为国立青岛大学,由教育家蔡元培举荐,1930年5月杨振声出任青岛大学校长。他以蔡元培为榜样,延聘有学术水平、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到校任教,使刚建校不久的大学拥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当时,闻一多任文学院院长兼中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黄敬思任教育学院院长兼教育行政系主任,黄际遇任理学院院长兼数学系主任,王恒守任物理系主任,曾省任生物系主任,赵太侔任教务长。另有杜光勋、游国恩、张煦、沈从文、傅鹰,及稍后到来的老舍、洪深、任之恭、王淦昌、童第周等。杨振声在学校内重视开展学术活动,带头进行学术演讲,请校内外学者名流繁荣学术,鼓励师生们建立学术社团,创办学术文艺报刊。杨振声任校长两年,为学校后来的发展做了大量工作,做出了为人们肯定的重要贡献。
抗战胜利后,杨振声作为北京大学代表,回北平主持复校工作,并担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至1948年,他曾主编《经世日报文艺周刊》和天津《大公报 星期文艺》,并和沈从文、冯至编辑《现代文学》。北平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多次要杨振声去南方,井替他买好机票,但他毅然留在北平,迎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杨振声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市文联创作部部长,东北人民大学教授兼中国文学史教研室主任,吉林省人大代表,长春市政协委员,九三学社长春分社委员。1956年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
作者简介:王桂云,男,1932年4月生,原籍文登市,现居青岛市,原任青岛市博物馆副馆长,1992年离休,高级经济师,青岛市十大藏书家,山东省十大书香人家,齐鲁书香之家,社区公益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