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孙中山与南开

辛亥革命网 2013-12-04 00:00 来源:南开大学校史网 作者:梁吉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在中国发生的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南开既是这次革命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中华民国给了南开教育最早的社会坐标

  100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在中国发生的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古老中国适应世界历史潮流,告别落后封建专制,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一次伟大的尝试。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是历史新纪元的开创者。

  南开既是这次革命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中华民国给了南开教育最早的社会坐标和强大的内心支撑,历练了一种世界性和现代性的胸襟与目光。

  辛亥革命前夜,清政府的腐朽已经将自己推至崩溃的边缘,社会变革的吁求已然“山雨欲来风满楼”。南开创办人张伯苓1910年12月15日在讲演中指出,当今中国正处于走向新中国的“新旧过渡的蝌蚪时代”。

  知识分子和广大青年学生欣喜地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南开学生于1910年12月参加了国会请愿活动,并举行罢课示威。当请愿活动受到天津当局压制并强制地将“全国学界国会请愿同志会”会长温世霖放逐新疆时,严修、张伯苓立即站出来营救。张伯苓还作为直隶绅、学各界共推的“全国学界请愿同志会”临时会长赴省督署为温世霖“剖辨”,“诘问被拘理由”。立宪请愿活动的失败,教育了广大师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新军在孙中山革命思想影响下,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后,各地纷纷起来响应,如燎原之势。天津的革命党人也积极投入推翻清王朝的壮举之中。同盟会会员、南开教师马千里,新婚燕尔,毅然进行策应滦州新军起义的工作。他在告别妻子时说:“清廷腐败,不推翻它国家将亡,若国家亡了,哪还有什么家?”

  辛亥革命取得了胜利,推翻封建帝制,成立了共和国。中国人民第一次享有了宪法规定的平等、自由。辛亥革命也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文化革命,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新的时代要求。张伯苓成为民国教育的坚定支持者。他和严修都极力赞成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的包括道德主义、军国民主义、实利主义、世界观和美育的教育宗旨。1912年7月,张伯苓出席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临时教育会议,并当选大会副议长,协助蔡元培制定教育方针。这一年的南开校庆日,师生们还演出了以辛亥革命为背景的新剧《华娥传》。民主共和的新理念开启了南开学生的心扉。他们头上没有了象征封建的辫子,心中没有了“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种从未有过的精神释放,让校园融融蔼蔼,生气盎然。就像周恩来当时描述的南开开学典礼的情景:“五色旗飘翔于天空,七音琴悠扬于远近。师生济济,颜色怡怡……唱歌庆祝,欢欣鼓舞。”南开获得了一种新的精神状态和价值追求。不几年时间,南开学生人数超过千人。

  孙中山关心和重视教育的发展,他甚至知道南开的办学成绩。林森的侄子要到南开读书,孙中山对他说道,南开是一所有名的学校。当时还在追随孙中山革命的汪精卫也说:“兄弟在南方时,即耳闻南开大学之声名,又于日报与杂志中得悉张伯苓先生办学之热心”。张伯苓始终对孙中山肇建民国的丰功伟绩由衷钦佩。1924年12月4日,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北上共商国是,偕夫人宋庆龄及汪精卫、邵元冲、孙科、李烈钧等来到天津。张伯苓决定5日召开欢迎大会,邀请孙中山莅校讲演。孙中山因肝病未能出席,遂派秘书黄昌谷来南开大学讲演《中国工业之状况》。5天之后,汪精卫又在南开大学作了《中国革命史的一段谈话》。孙中山在天津住了27天,前往北京。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消息传来,南开师生无限悲痛。学校决定,3月19日休课一天,停止各种娱乐活动,大学、男中、女中全体师生千余人在南开中学礼堂召开追悼会。从会场的布置可以看出南开对孙中山的肃然敬仰:“讲坛上悬挂孙公遗像,绕以浅蓝色纸花,旁悬花圈两对,下列鲜花多盆,像上横匾一方,书‘追悼’二字,见之令人生凄凉之感”。追悼会在哀乐声中开始,全体师生向孙中山先生遗像行三鞠躬礼,读追悼文,来宾及师生代表演说。最后,张伯苓沉痛地说:

  “孙先生为一代伟人,百世师表。其主义虽不尽与吾人强同,而其精神则耀日月,辉宇宙,万古不磨。今不幸先生目的未达,遽然长逝,留下如许责任,供吾人负担。吾人极应本先生之精神,认清目标干去,竟先生未竟之业,则先生虽死,亦当瞑目,而吾辈亦不愧为先生所手创之民国之国民”。

  1929年5月26日,孙中山灵柩自北京西山起运南下,5月28日运灵专列抵达南京。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移葬中山陵。陵区气势雄伟磅礴,长长墓道480米,进入陵门,攀登392级石台阶,最终进入祭堂。建筑费时几年,耗资数百万。对于南京政府如此不惜工本、大兴土木,有人并不理解。当时正在英国访问的张伯苓就遇到某神学博士的诘问。张伯苓当即答道:

  “孙中山先生在中国历史上之地位,至少可说是最近四百年来第一人。无论用多少金钱,以纪念孙先生者,十分正当,十分应该。国府要人多属周知世界大势之辈,故做事高掌越跖,具有世界观念。孙先生坟墓,至少当可表现中国人民之心理之一部分而壮世界之观瞻。目下国内亟求建设,经费为难,政府日夜劬劳,未能万全,凡我内外同胞,当与政府通力合作,以达到国民革命之成功,而共图新中国之建设。”

  张伯苓极其鲜明地捍卫了孙中山的历史地位,表达了南开人的心声。

  南开在孙中山先生开辟的近代中国走过了30多年,形成了南开特色的张伯苓教育思想,为南开在新中国的复兴和再造辉煌奠定了基础。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