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中国大学”桃李满天下

辛亥革命网 2013-09-12 00:00 来源:人民政协网 作者:寸丽香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中国大学是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倡议,于1912年在北京建立的,初名国民大学。学校设董事会,推举宋教仁为首任校长,国民政府拨款845

中国大学校门

  中国大学是由孙中山、黄兴、宋教仁等倡议,于1912年在北京建立的,初名国民大学。学校设董事会,推举宋教仁为首任校长,国民政府拨款84500两白银为开办费,租得前门内西城根愿学堂为校址,1913年4月正式开学。1917年改名为中国大学,是孙中山等为培养民主革命人才而创办。该校于1949年因其为民办学校而停办。李大钊、陈独秀、鲁迅、李达、黄松龄等1100名知名学者在中国大学任教,他们培养了两万余名莘莘学子。蒋介石、冯玉祥、张学良、阎锡山曾任学校名誉总董事,孔祥熙、孙科曾担任董事长,宋教仁、黄兴、何其巩曾为校长。学生中有数百名学生直接参加八路军、解放军,为新中国建立和发展做出贡献。任新中国铁道部长、北京市委书记段君毅,广东省委书记任仲夷,北京军区副政委吴涛少将等便是其中代表。93岁的老校友赵振声1947年毕业于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他以编著《我的母校中国大学》、在《北京党史》杂志发表《革命洪流中的中国大学》等行动参加纪念活动。他回忆说,自己在校是何其巩任校长时期,“那时接受的校训是爱国、科学、民主、奉献”。并指出:“从五四运动到‘一二·九’运动的历次爱国行动中,中国大学均有出色表现,甚至是一度成为活动中心或策源地。”

  据史料记载,在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中国大学的学子一向走在前列。1919年“五四”运动,中大学生率先列队参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大学召开反日救国大会;在1935年“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中大学生会主席董毓华等率领学生队伍越墙出校,涌上街头游行,最早到新华门请愿……“我们学校的发展和中国革命史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大学也可以看成一所革命的大学,学生在这里学习的是一种革命的精神”。

  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中心是北京,今天北京的高等教育机构有近百所,其中多数系公立性质,私立高等教育机构即民办大学为数不多。可民国时期的北京,民办大学曾撑起一片别样的中国现代教育的天空。中国大学就是当时一所立学长久、人才辈出、影响深远的私立大学。

  1936年10月,北平市首任市长何其巩任校长的十年期间,尽管日寇入侵,平津沦陷,但学校仍走过了一段十分艰难却又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历史时期。

  何其巩(1899—1955),字克之,安徽桐城(今枞阳县)人。1927年至1946年任中国大学董事会主任,1936年10月至1946年10月任中国大学校长。1950年后,任中央文史馆馆员。在其执掌中国大学期间,坚持中国人办中国大学,拒绝日伪经费援助,自筹经费,延聘爱国学者执教。北平沦陷期间,许多失学的河北、东北三省的学生都插入中国大学学习,在校生最多时达3000多人。据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国大学革命历史资料·中国大学革命史大事纪要》记载,何其巩执掌中国大学期间,为增强学生的民族意识,对学生进行民族气节教育。他扩充中国大学图书馆,并在馆内正厅的墙壁上亲书“读古今中外之书志其大者,以国家民族之任勉我学人”楹联,还亲自选定《中国大学国文教本》选文百篇,将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的《正气歌》入选,要学生精读。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学地处日本侵略者四面包围的北平,与抗日后方隔绝,全校教职员待遇微薄,忍饥耐寒,拒绝敌人资助。中国大学坚持“我们是中国人的中国大学”,“为教育而教育”的办学方针,获得沦陷区爱国知识界的支持,争以教授中国大学为荣,北方青年争以就读中国大学为荣。1937年8月后,留居平津各大专院校的一批坚持民族气节、不与日伪合作的教师,纷纷被何其巩校长聘到中国大学任教。

  1941年美日宣战后,北平又有一些大学停办,燕京大学齐思和、胡鲁声、张东荪、严孟群、袁贤能、李汝祺,协和医学院裴文中、冯兰州、臧玉淦、徐希帆、谢少文等著名教授均到中国大学执教。其他如清华大学的褚圣麟、刘明越,北大俞平伯、蔡镏生、严东生,北平师范大学陆宗达、王桐龄,天津南开大学温公颐、翁独健、王之相、唐纪翔、孟昭威、孙人和、邸维周、王静如等,他们宁肯以微薄工薪应聘到中国大学任教,拒绝到有丰厚待遇的日伪主办的学校任职。何其巩校长抗战开始即肩负了在敌占区造就青年的重任,坚持做到:“董事会及学校一切机构无变动;不受奴化支配,拒绝日伪分子,优待忠贞人士;学生自由讲习,并运送抗日后方;学校证件,从未加盖过伪印;对参加抗日的地下工作者,分别掩护”。

  抗日战争期间,何其巩校长团结全校师生发展壮大了学校。曾在中大任教名人有李大钊、蓝公武、李达、吴承仕、黄松龄、曹靖华、杨秀峰、吕振羽。自中国大学毕业的名人有李兆麟、白乙化、齐燕铭、段君毅、董毓华、黄诚、任仲夷、杨易晨、张友渔、张致祥、浦洁修、徐才、李大伟等。可谓人才济济,为一时之盛。学生中有成百上千人参加抗日活动,有的直接参加八路军与敌厮杀建功立业,也有的同学在敌后抗日岗位上默默奉献。

  在中国革命洪流中,中国大学师生上演了一曲曲惊天动地的凯歌,首任校长宋教仁、从1922年起在校执教的李大钊、东北抗联重要领导人李兆麟等数十位烈士直接死于敌人屠刀之下;更多师生继承他们的遗志积极投身革命,有的成长为新中国部委或省市领导人,其中老学长张致祥用20多天完成了新中国开国大典天安门会场总体设计方案和布置任务,受到周恩来总理称赞;老学长庄世平曾任香港南洋商业银行董事长,他与时任澳门濠江中学校长的学长杜岚分别于1949年10月在港澳两地率先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老学长任仲夷任广东省书记期间,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办特区,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先试提供基层实践经验。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以后,中国大学在各级领导同志的关心下得到传承与发展,曾恢复为北京逸仙学院、后更名北京旅游专修学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