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新式学堂成革命据点

辛亥革命网 2013-06-08 00:00 来源:广州日报 作者:张映武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20世纪初,社会各界“教育兴国”的呼声不断,迫于形势,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兴学诏”,要求将各地的书院改为小学堂、中等学堂和高等学

  20世纪初,社会各界“教育兴国”的呼声不断,迫于形势,1901年,清政府颁布了“兴学诏”,要求将各地的书院改为小学堂、中等学堂和高等学堂,推行西式教育,具有现代意义的新式学堂相继在各地兴起。这些学堂里在传递西方教学内容、改变着学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孕育着革命的热潮。面对完全不同于私塾、书院的学习方式,当时的师生们对此反应如何?为什么会发生毁学事件?清末的革命人士为什么与学堂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新学堂带来新鲜事

  学生用辫子当圆规画圆

  人们通常将清末新政所推行的学堂称为“新式学堂”,用以区别旧式的书院、私塾。“兴学诏”一下,北京、上海、武汉、广州等城市纷纷改书院为学堂。对于旧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而言,“洋学堂”开设的几何、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新鲜有趣,学生在上几何课时将辫子也派上了用场,可当作圆规在黑板上画圆;体育和音乐课在当时最受欢迎。教员或学生将学会的西洋曲调填上中文歌词,《男儿第一志气高》、《黄河》、《拉纤行》等学堂乐歌广为传唱。

  广东的新学堂也有了很大的进展。早在1898年,梁肇敏、邓家仁、陈芝昌等人就在西关创立了时敏学堂,学堂开设了修身、国文、地理、政治等富有现代特色的课程。清末新政后,广东广雅书院、越华书院、禺山书院、格致书院等书院相继改为广东高等学堂、广府中学堂、番禺初级师范学堂、岭南学堂。当时的岭南学堂还开设了足球、网球、棒球、田径、游泳等体育活动,学堂借鉴欧美,将低年级的学生编为童子军,组织体育锻炼,高年级的学生组成陆军团,完全采用军事化的管理。

  但在偏远地区,新学堂的推广又是另一番景象。地方官对来自“京师”的诏令大多只是做做表面文章,无非是将书院匾牌换一换,装点下门面。在乡下要找一位懂西式教育的教员可不容易,于是学堂里的教员还是原来的塾师,上课的内容仍是四书五经为主。

  新学堂推行初期,民众对于官办的学堂依旧保留着对旧时官学的认识,认为那是读书人考取功名的清静之地,不应轻易去打扰。一次广东阳江的起义军与当地巡防营交火,巡防营人多势众,义军最后被堵在当地的一间学堂附近。但交战中,双方发现还有师生在学堂里面,遂暂时停止交火,让学堂里的师生转移后,双方再继续开火。

  在乡下“洋学堂”受到抵触

  1905年废科举,一些地方强行将乡村的私塾、义学改造成新式学堂,同时征收民间祠堂、寺庙作为学堂场地,有些地方官甚至以办学为名增收多种捐税,民众深感“自学堂兴办以来,一盏灯、一斤肉、一瓶酒无不有税”,加上新式学堂所教的知识多与乡村生活脱节,不少学生毕业后“毕业即失业”,乡民们没有感受到教育变革带来的好处,反而先受其害,因而对“洋学堂”抵触情绪浓烈,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等省份出现了捣毁学堂、殴打教员的毁学事件。广东大浦湖山初等小学堂将当地的一座庙改建而成,引起了当地乡绅的强烈不满,遂制造事端伺机破坏。正巧当地多日未下雨,当地乡绅遂将天旱归咎于学堂,散布谣言说是学堂即教堂,民众受其蛊惑,将学堂焚毁一空。

  不过即使在毁学风潮最为激烈之时,乡民们也很少会把乡村中原有的书院、私塾等旧时教育机构作为攻击目标,1910年江苏宜兴县的乡民迁怒学堂,捣毁学堂数处,引发了全县的毁学风潮,县内的许多新式学堂设施先后被毁,学生被驱逐出校。当地的一些绅士纷纷将学堂匾牌摘下,重新挂上书院匾牌,以此来逃避乡民的破坏。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