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爱重教的文化之乡——石马(2)

辛亥革命网 2011-05-04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谢海彬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1883年秋末,何子渊回兴梅交界的石马新窝子顺裕庐小住,他的太爷何初桂打算出资创办一所美式六年制小学,经过近两年的筹备,第一所新学制

  “庚子赔款”(1900年)之后,许多有识之士深感国力衰微,何子渊更坚定了“教育非革新无以救国”的信念,办学热情空前高涨,鼎盛时期,六年制“雨南洞小学”学生人数多达80多人,这在相对闭塞的石马,尤其全国各地的读书人都还沉迷在“科举至仕”的大环境底下之时,已经算是破天荒的成就!何子渊六弟——民主革命先驱、辛亥革命义士何贯中;十九路军61师上校军需处长何尚文等都是“雨南洞小学”毕业的杰出代表;何尚文在粤军华振中部任事之前,曾被这间小学聘为正式教师。这些学生虽然出身不同,但他们中的绝大部分毕业生,最后都毅然摒弃了清朝的科举考试,并义无返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903年冬,随着兴民学堂的创办,何子渊出于为兴民中学输送优质生源的考虑,第二年(1904年)又在原乡与陈少岳等人创办“石马两等小学堂”(石马中心小学前身),为一年后成立的同盟会及兴民中学、兴宁县立中学(兴宁一中前身)培养造就了大批高素质的人才。

  1905年8月,中山先生在日本东京成立同盟会后,仅兴梅两县便有100多人加入其中,共谋反清大计,这不能不归功于何子渊他们早年的教育革新,正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新式学校培养造就了大批宝贵人才,并为后来风起云涌的民主革命积蓄了巨大能量,有意无意间为辛亥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同盟会核心领导人何天翰、何天炯及“黄花岗起义”烈士陈文友等人因早年在石马接受过子渊先生的训导,他们既是叔侄、师生关系,又是生死至交、革命盟友,并因此而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10年,辛亥革命前夕,日本并韩祝典的当天深夜,一直追随孙中山先生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何天炯想起积贫积弱的祖国,百感交集,泪如雨下,彻夜难眠,挥笔写下《忆子渊族叔》,恨不能马上点燃松油火把“征尘十丈”飞回子渊公身边,聆听先生的谆谆教诲……

  2009年9月10日,在广东梅州举行的“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渊诞辰145周年庆典”大会上,民革中央委员、民革广东省委秘书长潘莎莎致辞时曾说“兴宁是革命老区,崇文重教,素有文化之乡之美称,而石马又是文化之乡中的文化之乡”,其实,事实的确如此。

  就拿77年前的石马来说,无论从哪一角度来看都堪称穷乡僻壤,但石马“区小开校董会议”却郑重其事,特登报发布新闻,选出的校董有如“县官上任”,高举右手“宣读誓词”、“宣誓就职”;会议内容之丰实,就职仪式之庄重,实属罕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今的大量事实证明:石马确实是“人才之乡”、“文化之乡”,中央部级、省市厅级、处级的行政干部;师长、军长、少将、中将之军界英才;大中学校校长、教授;高级工程师;各级专业人士,人才济济,不计其数。究其原因,与该乡民众尊爱、重视教育事业息息相关,这也正是客家人的优良传统,亦为石马文化之乡的史源。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