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前后的兴学先驱(4)

辛亥革命网 2011-03-25 00:00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肖国强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西湖文化名人墓地纪念碑,6位墓主在这淡淡茶香之中长眠。他们分别是:投身辛亥革命的诗僧苏曼殊,为创办学堂而献身的惠兴女士,秋瑾的挚

  开鲜花 结硕果

  晚清末年,国势日衰,林启为国而忧,为民而劳,日不能安,夜不能寐,终于鞠躬尽瘁,病逝于杭州任上。1900年4月24日,林启在杭州去世,享年62岁。

  林启去世后,其子女要把父亲遗体运回家乡福建安葬,杭人则恳请将林启留葬杭州,并找出林启生前诗句:“为我名山留片席,看人宦海渡云帆”,认为这是迪臣公遗愿。子女深感杭人情真意切,不忍再拂众意,最终同意安葬在孤山北麓。

西湖孤山脚下的林启雕像

  陵墓建成之日,杭人倾城出动,前来祭奠。西子湖上,群舟蚁集,却肃然无声,只见愁云低垂,细雨霏霏,湖水呜咽,舟人断魂。当举行祭礼时,一农妇放声痛哭,立时一片嚎啕,如山之崩、地之裂。

  时人在林启墓前的石牌坊上撰有一联:树人百年,树木十年,树谷一年,两浙无两;处士千古,少尉千古,太守千古,孤山不孤。横额为:古之遗爱。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虽然林启陵墓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人民政府迁至现鸡笼山墓址,但为纪念这位曾为杭州做过卓越贡献的“老市长”,杭州人仍集资在孤山北麓修建了一座纪念馆——林社,至今巍然屹立。

  而林启所留下的三所学校,更是在屡经变迁后不断发展壮大, “开鲜花、结硕果”,恩泽后人。

  1901年,求是书院更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1902年,为浙江大学堂;1904年为浙江高等学堂;1928年,定名为国立浙江大学。蚕学馆后来改名为浙江中等蚕业学堂,新中国成立后从浙江丝绸工学院改为浙江工程学院以及今日的浙江理工大学。养正书塾1901年11月改为杭州府中学堂,之后数易其名,1927年起高初中分置,高中称为省立杭州高级中学。

  百余年来,三校培养出了一大批国家栋梁之材。求是书院当时培养出的“蒙生”(高材生)有邵裴子、钱均夫、许寿裳、蒋百器、蒋万里、史寿白等,以后又培养出了陈独秀、汤书年、黄郛、陈仪、邵飘萍、邵元冲、蒋梦麟、陈布雷、张任天、常书鸿等,以及160余名两院院士。蚕学馆先后培养出了民主战士、新闻巨子史量才,中国蚕丝协会会长郑辟疆,中国新文化运动先驱夏衍,著名纺织丝绸教育家朱新予,著名实业家查济民、都锦生等。养正书塾先后培养出了革命活动家俞秀松、施存统、汪寿华、宣中华等,文化名流有徐志摩、郁达夫、丰子恺、潘天寿、沈本千、曹聚仁、冯雪峰、金庸、魏金枝、潘漠华、汪静之、刘质平、吴梦非等,还有天文学家胡景耀以及46名两院院士。

  就在去年冬天,在大学路求是书院旧址,记者偶遇了正在这里参观的杭州人宋有龙两兄弟。一提起林启,兄弟俩顿时肃然起敬:“晚清乱世,多灾多难,依然有林启老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真是杭州之大幸,民族之大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