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扶桑:近代中国第一次留学大潮

辛亥革命网 2010-11-10 00:00 来源:辛亥革命网 作者:程牧原 查看: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网,辛亥革命百年纪念,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国内有识之士切身体会到西方近代文明的优越和自身国力的脆弱,萌生了出国学习的念头。 ,东渡扶桑:近代中国第一次留学
 

  中国的留学生出现得并不晚,早在汉唐时期,就有高僧前往印度学习佛经。但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留学教育,是在鸦片战争以后才逐渐形成的。1872­­­­­–1875年,清政府分四批派120名12–15岁的幼童留美。1877年,又派近百名海军留学生赴欧洲各国学习,他们当中有人在后来的甲午海战中牺牲。正是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国内有识之士切身体会到西方近代文明的优越和自身国力的脆弱,萌生了出国学习的念头。

  1901年后,清政府在推行“新政”的过程中,将鼓励出国留学作为其重要的改革内容。与此同时,日本调整对华策略,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频频向清政府示好,对中国留学生持欢迎态度,甚至愿为部分学生支付经费。于是,留日学生人数在数年间成倍增长,1901年为274人,次年翻倍成573人,到1906年竟多达7283人。这就掀起了近代中国第一次留学大潮——留日潮,这也是“到此时为止的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据日本学者青柳笃恒的描述,留学生“北自天津南自上海,如潮涌来”,“船船满坐”,“分秒必争,务求早日抵达东京”。

图1 秋瑾(后排左二)在日本

  过去,日本是向中国送出留学生的国家,公元7世纪起,日本留学生便冒着生命危险从海路来到中国。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昔日的“学生”将“老师”远远地甩在了身后。日本区区弹丸之地,却能在甲午战争中打败泱泱中华大国,凭的是什么?日本的崛起引发了当时国人的思考。痛定思痛,中国人逐渐明白,日本之所以变得强盛,是因为明治维新之后,它充分吸收了西方近代化的成就。对于引进近代文化,处于内陆的中国显然比岛国日本更加方便,但日本人对此的热情却比中国人大得多。就在满清王朝自满自大,视西方为“蛮夷”的时候,日本在近代化事业上捷足先登了。

  既然是学习西方文化,为什么不直接留学欧美,而要留学日本呢?其一,因为当时中国的近代化程度极低,学习的需要又十分迫切,向已经消化了这些文明成果的日本学习则相对便捷;其二,两国都使用汉字,学习日文的难度不大;其三,两国是一衣带水的近邻,来往方便;其四,两国风俗习惯相近,且日本生活费用较低,留学生在生活上容易适应。基于这些考虑,当时留学日本是更具可行性的选择。

图2 这些革命刊物是由留日学生向国内输入的

  这次留学浪潮的主要贡献是培养了一批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大展宏图的风云人物,他们成为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王朝的中坚力量。1905年,孙中山在东京成立“同盟会”,其主要领导人和骨干大都是留日学生,如胡汉民、黄兴、邓家彦、汪精卫、宋教仁、秋瑾、廖仲恺、吴玉章等,两年内即有960多名学生加入。可以说,留日学生是孙中山革命活动的重要依靠力量。有趣的是,同盟会中还有一位叫宫崎滔天的日本友人。他先与康有为、梁启超结识,认识孙中山后,为他的气度和抱负所折服,转而劝说康有为放弃保皇,支持革命。他去世之后,孙中山痛呼“中国人民失去一良友”。

  (本稿件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特约提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合作支持 | 网站地图 | 网站律师 | 隐私条款 | 感谢表彰 | 在线投稿
2008-2021 武汉升华天下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鄂ICP备19017968号-1

鄂公网安备 42018502004076号